工厂店“退热”后的转型思考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朱敏 时间:2016-09-27
  商业领域,太仓工厂店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高峰时期,太仓大大小小工厂店有100多家。今年以来,工厂店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门庭若市,一拥而上的工厂店与同质化的服装类型,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如此背景下,工厂店能否实现突围?
  工厂店内人气“降温”
  去年每到周末,工厂店内顾客盈门,本地市民以及上海、昆山等周边市民开着车来买衣服。
  上个周末,记者在市区一家工厂店看到,前来购物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去年同期,这个季节会迎来许多顾客。据店员透露,浏河某工厂店也有同样的感受,“金九银十,每年到这个时候就是羊毛羊绒产品的旺季,但从去年开始,已经感觉到人气不如以前,以往我们只要发短信通知做活动,节假日的时候人满为患,大批上海的顾客会过来买,但去年明显觉得来的人少了,究其原因,原来只有1家工厂店,去年周边一下子冒出来3家,经营的品类都一样,消费者被分流;另外,电商搞活动的力度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每个月都有大促,有的顾客认为在电商平台上购买羊绒衫价格实惠,且退换无忧,给顾客的自由度更高。”
  工厂店面临同质化之痛
  去年10月,华旭曼度广场打造的“M成衣工厂店”亮相,云集了太仓本地以及上海11家服装企业的工厂店,打造了市中心一个“扫货基地”,但仅过半年多,这个工厂店集群就已经收场,取而代之的是上海特卖品牌“壹品仓”。
  谈起“M成衣工厂店”收场,华旭曼度广场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初筹建这个工厂店集群,是因为太仓的工厂店特别火爆,市民都跑到陆渡、浏河、璜泾的工厂店淘货,如果把这些工厂店搬到市区,市民不用跑远路。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本地工厂店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更新慢。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新上马的“壹品仓”是一家仓储式特卖中心,特卖货品大部分出自品牌集团总部及工厂,该公司整合了上百个品牌,品牌认知度更高,也能实现货品的多样化以及快速的推陈出新。
  在消费者看来,工厂店“失宠”还有其他原因,“街头突然冒出来一家店,规模不大,打着工厂店的门头,但店员根本说不清厂在哪里。”有的工厂店货品陈旧,看起来像是多年的库存积压,这样的衣服再便宜,买得也不放心。
  工厂店将向何方突围
  在失去最初的热度之后,工厂店该如何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没有可以借鉴的前路,各家工厂店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都市星期天作为本地工厂店的引领者,目前将其旗下的工厂店统一更名为“优斯特”,已经在苏州、上海、无锡、南通、杭州、绍兴、义乌等江浙沪一带,乃至北京、江西九江等城市开设了30多家工厂店,构建起工厂店直销体系。最近,优斯特还把新店开进陆渡宾馆,走“旅游+购物”的路子。该店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依然会把重心放在开实体店上。盛达工厂店也是如此,目前主要在上海嘉定、昆山等地开店,并与一些商业综合体合作。
  位于浮桥的金金服饰则已经摒弃了开工厂店,把全部重点放在开拓电商渠道上,目前,该公司在天猫的旗舰店月销量达10000多件。拥有相当客户群的城市恋歌工厂店则计划避开成熟的电商平台,转而搭建自己的直销网站。“现代的销售方式和物流体系,的确让工厂店销售打破了过去的局限性,有了更多可以拓展的渠道,立足于高性价比的工厂店吸引力仍在,如何优化货品体系、提升服务质量,这是优质工厂店立足市场需要思考的关键。” (记者 廖文婷)

责编: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