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项目“三连发”,江苏常州用一流营商环境迎接时代新发展

来源:常观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11-28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一座城市如何赢得巨头企业的持续青睐?常州溧阳高新区用一年内三大百亿项目“开工、投产、签约”的“三连发”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一流的营商环境背后,是“效率就是生命”的坚定信念,是一套与企业发展同频的“极速机制”,是与“时代”同步、与创新同行的坚定步伐。

速度,是最响亮的回答

在江苏时代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大干快干的建设热浪滚滚而来:42天,一座21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主体拔地而起;177天,40万平方米厂房全面竣工。这组数字,不仅刷新了行业纪录,更成为“溧阳速度”的生动诠释。

从2024年11月溧阳7项目开工,到2025年8月溧阳7项目投产、溧阳8项目启动,再到今年11月溧阳9项目签约——三大百亿项目在一年内实现“三连发”,节奏紧凑、气势如虹。“溧阳7项目的建设速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创下了我们在全球的最快纪录!”江苏时代高级基地运维经理张亮亮如此评价。

机制,是效率革命的引擎

面对新能源产业瞬息万变的发展节奏,等待就是最大的成本。溧阳高新区以“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进度清单”为核心的闭环管理机制,掀起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效率革命”。

“任务清单”明责任,“问题清单”破障碍,“进度清单”控节奏——三张清单推动跨部门“合成作战”,让信息不滞留、问题不过夜。园区创新实施“提前预判、容缺预审、交叉作业、并联推进”的工作模式,把“串联审批”变为“并联推进”,把“等项目”变为“等项目来”。

资规部门“未雨绸缪”,一手对接企业需求,一手盘点土地资源,累计盘活存量用地573亩,节约指标费用2.86亿元,实现了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根本转变。在建设环节,“路液回填”“交叉施工”等工艺的极限运用,将常规工期压缩三分之一。

机制一小步,效率一大步。这套打法,打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营商环境的可信度。

服务,是政企同行的底色

“园区的服务始终‘在线’,他们理解我们等不起、慢不得的焦虑。”江苏时代运营总监王文珍的一句话,道出了企业选择溧阳、扎根溧阳的深层次原因。

在这里,服务不再是“保姆式”的跟办,而是“伙伴式”的共创。土地报批过程中,资规、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提前介入,线上线下接力推进,将报批周期压缩至60天;企业升规入统,专员“手把手”辅导,确保一次通过。“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成为园区上下不需言说的共识。

张映富,园区行政服务局高级项目经理,自2016年首个百亿项目落地起,就把办公室“搬”到了一线,参与了10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近十年里,他有6个春节是在工地上度过的,“我们和企业,早就是战友了。”他说。

再好的机制,也要靠人落实。溧阳高新区锻造出了一支“勇担当、快行动、抓落实、争一流”的“干部铁军”,成为“溧阳速度”最坚实的支撑。

为保障溧阳9项目如期签约,征收团队利用“十一”长假群众返乡窗口,创新推行“房票制+全实物安置”方案,30天完成2500余亩土地、300户房屋的征收清零。

效率,才能与“时代”同步

溧阳高新区的发展优势,不止于项目推进的“硬核效率”,效率与创新的叠加效应,正从产业建设延伸至全方位的场景创新。

建成全省最大的产业园型微电网,实现哈啰无人驾驶网约车全省首发运营,打造全省首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通过一系列“敢为人先”的实践,园区形成了“建设快、场景新、生态优”的多维发展格局。高效的项目建设保障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多元的场景创新拓宽了产业价值的边界。

这种“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让“电动中国看溧阳”的产业名片更加响亮,更构建起“产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溧阳高新区将“效率就是生命”融入营商环境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奇迹,更探索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