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

天下粮仓 乡村振兴有“良方”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王晓雅 时间:2025-11-26

  太仓,本义是皇帝的粮仓。史书《吴越春秋》记载,吴国曾在太仓地区设立过国家级的大型储备库,用来储备粮食等重要物资。历史上,太仓一直是江南地区主要的粮食储备地和运输中心,明清时期更是被誉为“天下粮仓”。

  作为田园城市,太仓既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尖子生”,也是名优特产云集的“菜篮子”。从“机械化”到“智能化”,从“村企抱团”到“乡村主理人”,太仓努力开拓创新举措,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可能,加快建设谷满仓盈、城乡和美的新时代锦绣江南鱼米之乡。

  面向“十五五”期间乡村发展,太仓于近期印发了《关于实施“加仓”行动 精准打造乡村全面振兴县域示范的工作意见》,提出通过统筹实施“科技赋能加仓”“文明和谐加仓”“改革创新加仓”行动,促进现代农业量质齐升、推动乡村建设迭代升级,奋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质、江南底蕴、太仓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县域标杆”。

  科技赋能

  为现代农业插上翅膀

  金灿灿的稻穗收进谷仓,黄澄澄的橘子挂满枝头,河蟹、青虾肥嫩鲜美。深秋时节,娄东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丰收的背后,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没。在璜泾镇雅鹿村高标准稻田里,无人驾驶收割机来回穿梭,自主作业。早在2022年,雅鹿村就建成了500亩的“无人农场”,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环节无人化,作业误差小于5厘米。通过配备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基于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自动路径规划、精准作业,雅鹿村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要效益。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顾爱东告诉记者,一台无人插秧机日均作业40亩,可以减少70%的人力,效率则提升30%以上。今年,全村水稻亩产达1250斤,产量迈上新台阶。

  如今,雅鹿村粮食作物耕、种、管、收、储、加工六大环节都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并依托数字化管理与物联网技术,搭建了全链条田间管理平台,集成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远程控制灌溉、施肥。不仅如此,雅鹿村还注重放大绿色发展优势,大力推广稻鸭共作模式、循环农业等绿色生态技术。水稻插秧后放养鸭子除草除虫,减少农药使用,提升稻米品质;通过“水稻加工-秕糠饲猪-猪粪制肥-有机肥还田”的闭环系统,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永续发展。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4年,太仓粮食播种面积超33万亩、产量3.1亿斤,粮食产量稳步提升。通过持续推进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手机上“种田”、依靠“数据”种田。太仓农业的“创新力”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田间的“生产力”,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端牢“中国饭碗”,太仓在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同时,统筹推进蔬菜、畜禽、渔业、花卉等各产业协调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2024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9.2万亩,产量43万吨。 根据“科技赋能加仓”行动方案,我市将推动设施农业绿色升级,支持打造智能绿色温室集群。到2030年,累计完成蔬菜设施棚室改造2000亩。渔业方面,将加快推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建设,重点打造独溇小海、勤力生态园休闲垂钓特色品牌。到203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5万亩,水产生态化健康养殖比重达95%。

  文明和谐

  为美丽乡村筑牢根基

  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课题,城乡和美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唯有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才能打造好乡村全面振兴的“太仓样板”,推动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水清岸绿,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对于家住双凤镇新湖村的村民来说,推窗见绿、移步见景,渐渐成为生活的“标配”。近年来,新湖村在人居环境提质上下足“绣花功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同时,积极开展河道地笼清理、绿化美化等专项整治提升行动,累计建成7个苏州市特色康居乡村点,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寻诗何必远方,就在田园太仓。当一个个美丽乡村协同共进、各展其长,太仓“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城乡空间布局日益形成,江南古韵与诗意田园交织相融的乡村旅游才会越发红火。

  在“双核、两廊、多极”的全域旅游总体布局下,太仓投用香塘·野邻LINE FRIENDS露营村、七十二家理想村、万丰村三水一宅、长江林场探险公园等一批农文旅融合项目,串联起江南古镇、特色村落、农业园区等多条田园观光线路,农文旅品牌的标识性和显示度持续彰显。

  接地气、聚人气。根据“文明和谐加仓”行动方案,我市还将深度打造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主题片区。依托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和绿色优质农业,开发更多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同时,全域推动精品乡村建设,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肌理,传承好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不断充盈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

  乡村面貌在提升,村民气质也在变化。村BA、村超、村晚……一批“村字号”文体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高品质的文体大餐;充分整合调度各类阵地、服务资源,形成全域覆盖的文明实践组织网络,将理论宣讲、教育科普、文化服务等送到群众身边。以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体,绘就一幅乡风文明的绚丽画卷。

  “文明和谐加仓”行动方案提出,我市将持续推进特色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高标准完成一批村(社区)文化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文明实践项目库、专家库、场地库,构建文明实践“带头人+主理人”双协同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跃升。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改革创新

  为强村富民注入动能

  娄东大地连年丰收,与太仓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用创新思路突破发展过程中的机制障碍密切相关。近年来,太仓先后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制度改革等4项部省级试点任务,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乡村振兴统计监测评价结果中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为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太仓推进“三置换”“三集中”,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村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

  接下来,我市还将深入推进农业生产体系集成改革,扎实推进粮食高产优质片区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健全承包地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有效途径。逐步推动农民从“被动受益者”转向“主动参与者”,到2030年,基本实现“权能完整、市场激活、增收显著”的改革目标。

  作为最接地气的产业,农业创新的竞技场,从来都在田间地头。围绕设施装备、种质资源、AI+农业等领域,太仓不断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农业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随着农业与科技联系越发紧密,具备知识、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农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双凤镇庆丰村,顾海桥利用自家小院打造第三社交空间,并借助短视频引流,使双凤村咖登顶抖音苏州咖啡厅好评榜;在沙溪镇归庄葛隆酒坊,“酒三代”周阅斐依托抖音平台开设账号,分享酒坊日常与酿造工艺,传承推广太仓传统文化……一大批种植能手、农机能手、营销能手等“新农人”扎根乡野,带来了新知识、新业态、新技术,成为太仓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改革创新加仓”行动方案提出,优化乡村新农人“青雁”队伍。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工程,多维度建强乡村人才队伍,大力引育农业科技人才,持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乡村治理、农村实用、农技推广等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在农业农村细分领域具备过硬本领的高技能骨干。到2030年,“新农人” 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科技赋能加仓”“文明和谐加仓”“改革创新加仓”行动,描绘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太仓模式”,勾勒出富民惠民的“太仓路径”。放眼田野,丰收将毕,耕耘又始。迎着“加仓”东风,无数颗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必将重新书写太仓“三农”新篇章。(记者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