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国家托举“奶粉钱”——“育儿补贴”温暖普惠

来源:唐乃亮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7-22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亮相。方案以清晰的路径、务实的标准,宣告了一项开创性国家行动的落地:自2025年1月1日起,对全国范围内合法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育儿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这意味着国家正式将育儿成本分担纳入基础民生保障框架,向千万家庭传递出制度性支持的强音。

普惠为本,彰显政策的核心温度。这份方案最鲜明的底色是公平性。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只要符合国家生育政策,均被纳入补贴范围,统一享受每年3600元的国家基础标准。这种设计打破了此前部分地区仅补贴多孩的局限,直面“生不起第一孩”的现实痛点。  一孩生育是家庭生育决策的关键起点,将一孩纳入补贴,是对年轻家庭最直接的生育信心托举。而对2025年前出生婴幼儿的追溯补发,更彰显了制度对现有育儿家庭的及时回应,避免形成“政策断层”。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配套设计的“兜底温度”: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低保、特困等救助资格认定中不计入家庭收入。这避免了福利叠加的“悬崖效应”,让低收入家庭能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

务实落地,从申领到发放的制度保障。政策生命力在于可执行性,方案在实施路径上展现出高效务实的风格:申领轻量化——以线上申请为主渠道,通过全国统一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办理,同步保留线下窗口,兼顾数字便利与传统服务需求;发放精准化——资金直达至申领人或婴幼儿的金融账户,优先通过社保卡或“一卡通”发放,从源头减少拨付环节的损耗与延迟;央地协同化——中央财政按比例补助东中西部地区,地方可因地制宜提标,但需自行承担增支部分,既保障基础公平,也抑制了地方过度承诺的风险。这种“全国统一框架+地方弹性空间”的模式,既为政策覆盖的广度提供基础,也为区域差异下的精准施策留出接口。

国家行动,生育支持进入体系化时代。此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试点育儿补贴,如苏州上调女职工生育营养补助至2873元,绍兴柯桥区对二孩、三孩分档补贴,孝感甚至对多孩家庭提供住房补贴。这些尝试为全国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也暴露了区域不平衡、标准碎片化的问题。国家版方案的出台,标志着生育支持政策从地方“单点突破”迈向全国性制度安排。它如同一根主轴,串联起各地既有措施,与现有社保、税收、救助体系深度咬合。唯有当育儿补贴与托育服务、产假制度、教育住房政策形成“组合拳”,才可能真正扭转生育意愿的长期曲线。

当补贴资金转化为一罐奶粉、一堂早教课或一天托育费,它所撬动的不仅是生育意愿的微妙变化,更是一个国家对家庭价值的重估,对“生有所护、幼有所育”的民生承诺的兑现。(唐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