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平民英雄”善举微光照亮时代星空
近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在河南安阳红旗渠纪念馆举行。152个平凡的名字,在纪念馆穹顶的星辉映照下熠熠生辉。他们以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善举,点亮了这片道德星空,恰似当年十万林州人民“自力更生”之志,在太行山腰凿出的“人工天河”——皆是以凡人之力,镌刻下时代的精神年轮。
象征着我党宝贵精神财富的“红旗渠精神”,与“中国好人榜”散发的温暖光芒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副历史与现实深情对话的画卷,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精神基因的传承密码——伟大从来不是悬在天际的星辰,而是亿万普通人挺立的脊梁汇聚成的村璀璨星河。这些“平民英雄”无需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常坚守中点亮了的璀璨篇章。新疆辅警阿力木·热合曼纵身跃入激流,21岁的青春永远定格成边疆丰碑,绽放出生命的勇毅之光;兰州“的哥”苏彪17年归还失物2680件,将“亮灯护行”淬炼为城市文明符号,闪耀着信义为本的担当之光;合肥80岁老党员郝素云带领志愿队开展活动1100余场,服务6万小时,以银发织就社区温情网络,流淌着向善而行的传承之光。当耄耋老人的皱纹与青年战士的热血同频共振,民族精神的长河便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感动若止于泪光,终将湮灭于历史长河;唯有将微光锻造成火炬,方能照亮时代的星空。新媒体赋能者赵恩民用直播吸引600万人守护非遗,证明科技可以打破善意的时空壁垒;从郝素云组建8支志愿小分队服务5.5万人次,到李柏的“红十月爱心服务队”开展1300次公益行动,组织化让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政府为赵恩民创新授予专利,助蚌埠“无臂达人”杨莉通过直播带动5000农户增收,精准政策成为善行的“蓄电池”。当个体善举进阶为可持续的社会共识,当荣誉激励、法律保障、资源倾斜形成协同网络,微光便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能量源。
这些凡人微光恰似棱镜,折射中国最深层的精神光谱:郝素云的社区驿站里,飘荡着基层治理创新的芬芳;杨莉的农产品直播间中,跃动着乡村振兴的数字脉搏;董艳的乡村课堂间,“诗与远方”照亮教育公平的征途;从边疆助学岗哨到“一带一路”货舱,李柏与谢琳们用行动书写着“国之大者”的平民注脚。正如红旗渠水在太行山间流淌,这些平凡人的生命轨迹,在时代的画布上勾勒出精神传承的隐秘纹路。
当《好人》的旋律在太行山谷回荡,每一声都是深情的召唤: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既需要擎天栋梁,更需要无数凡人星光。每一粒微光都是时代的火种,当它们找到自己的运行轨道,便能汇聚成永不熄灭的银河;每一份坚守都是精神的根系,当它们获得时代的托举,终将长成庇荫后世的参天大树。这,正是凡人微光给予时代最深刻的启示——看似微弱,其力千钧;默默坚守,终成星河。(姬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