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新技术”铺设田间“致富路”,“数智兴农”打造振兴“新引擎”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十四五”圆满收官。如今,以数据为核心,依托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的数智技术加速发展,众多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在乡村产业中,各种数字化技术为广大乡村带来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家人们看过来,咱们长阳村的京甜糯玉米,剥开就是奶白夹金黄的籽粒,咬一口又糯又甜。”“1号溧直播”的主播“拿铁”和“朱哥”手里拿着玉米棒,在镜头前现场蒸煮、试吃,直播间人气火爆。68岁的农户张大爷蹲在田埂上,边剥玉米边介绍:“这品种是去年引进的‘京甜糯807号’,我们施的是有机肥,不打农药,吃着放心”......

近日,常州溧阳市长阳村的玉米地里人头攒动,一场“数商兴农庆丰收 金秋玉米云端购”直播活动在此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产地直供+直播带货”模式,为50亩优质京甜糯玉米打通线上销路,推动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为了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玉米的品质,直播团队现场品尝刚煮熟的玉米,并介绍道:“大家看,这个玉米甜度达8.7度,比普通糯玉米高出2个甜度单位。”与此同时,农户们正忙着分拣、打包,远处冷链车已整装待发。“从采摘到发货不超过6个小时,48小时内就能让江浙沪皖的消费者尝到新鲜玉米。”主播“朱哥”说,团队提前一周与富溧村居公司沟通直播细节,还联合物流企业开通了“生鲜绿色通道”。
溧城街道富溧村居公司工作人员董吉表示,该品种玉米亩产约400公斤,今年50亩的总产量达2万公斤。因其口感独特,前期线下订单已超1.5万公斤,但仍有许多优质玉米等待销售,直播成为破解销路难题的关键举措。
这不仅是一场带货直播,更是溧阳“数商兴农”工程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的步伐持续加快,电子商务已构筑起连接城乡市场的“云端新桥梁”。溧阳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发展数字乡村、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将“数商兴农”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围绕完善农村电商生态、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本土电商人才等方面系统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以来,溧阳市商务局已培训“新农人”主播200余名,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模式,累计帮助农户销售蓝莓、水蜜桃、红薯等农产品超50万元。董吉算了一笔账,通过直播助农带货,50亩玉米预计增收近12万元。
随着最后一波“买5斤送1斤”福利上线,直播活动圆满落幕。夕阳西下,长阳村的玉米地里,小货车满载着封装好的玉米缓缓驶出。这场田间地头的直播,不仅让京甜糯玉米从“土疙瘩”变成了“香饽饽”,更折射出溧阳以“数商兴农”激活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秋风起,蟹脚痒。秋日的阳光铺洒在常州新北区银河村,育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60亩蟹塘里,青灰色“蟹将军”正慢悠悠爬上塘坡“晒太阳”。水下,一套智能监测系统化身24小时不眨眼的“数字眼睛”,水温17.1℃、溶氧14.6mg/L、pH值8.4……各项数据在农场大屏上实时跳动,一旦出现异常,负责人吴蓝的手机便会立刻弹出预警提示,让养殖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去年,我们接入新北区智慧渔业管理平台,还引进了‘五恒系统’,现在养蟹彻底告别了‘凭经验、靠眼看’。”吴蓝指着塘中漂浮的设备介绍,水面上的太阳能板借助浮球稳稳固定,底部连接着多组水质探测设备,“水温、溶氧、pH值、亚硝酸盐、氨氮这些关键指标,会被传感器实时采集并精准传输到中控屏,让塘里的环境一目了然”。通过数据可视化,螃蟹的成熟度也有了“量化标准”,“比如水温降至10℃时,公蟹的膏腴度就达标了,正好上市”。
记者在中控屏上看到,17.1℃的实时水温标注着“正常”。“今年,整体水温比去年偏高,去年同期约15℃,不过目前各项参数都在适宜范围。”吴蓝说,螃蟹对环境变化格外敏感。尤其是夏季,水草密度大、气温高,很容易导致溶氧下降。如今有了智慧平台,风险防控更精准。今年夏天,蟹塘溶氧值曾接近临界线,系统及时预警,工作人员立刻加开增氧泵,有效避免了螃蟹缺氧受损。“现在整体损失率能被控制在10%—20%。”
作为银河村首批规模化螃蟹养殖户,育霖农业今年特意推迟了上市时间,为培育出精品蟹多投喂了1个月。为保证螃蟹品质,团队不仅提前储备冰鱼,避免占用鱼类饲料,还定制了“营养套餐”——在冰鱼、玉米、黄豆的基础上,额外添加氨基酸、虾青素,“这样养出来的螃蟹,肉质更紧实、膏黄更饱满,品质和普通蟹完全不一样,也是我们‘江水蟹’的优势所在”。
智慧设备的应用,让养殖管理效率大幅提升。今年,吴蓝还添置了无人机用于投喂。“1个工人操作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完成全部喂食,既节省人力又保证效果。”吴蓝说。
近年来,新北区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8家渔场接入区级智慧渔业管理平台。智慧农业的触角不仅延伸至渔业,更在种植业领域稳步扎根。目前,新北区已建成21家配备智能设备的智慧农场,年内还将新增2家。这些智慧农场均搭载智能化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及土壤温湿度、pH值等数据并上传平台,农户可根据数据变化精准调整施肥、浇水等生产环节,实现“数据说话、科学种植”。接下来,新北区将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让更多中小规模农户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轻松用上智能装备,让智慧农业成为新北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而在另一端的武进区,通过引入集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于一体的工厂化AI智能养殖系统,工作人员仅需一部手机便能轻松掌控整个养殖流程,标志着本地水产养殖业正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在工厂化循环水车间内,5个直径达5米、深1.2米的巨大圆形养殖桶有序排列,桶边安装的自动投料机、水质传感器等设备平稳运行。“目前首批在此‘安家’的是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鲥鱼。”武进水产养殖场场长岳益超介绍。
与过去依赖人工观察的经验养殖不同,如今的养殖管理科技感十足。岳益超向记者演示,通过水下摄像头实时捕捉鱼群游动与摄食状态,AI模型能自动分析并精准计算出每餐投喂量,实现按需喂养。“系统还会综合多项指标,智能提示是否需要补充碳源、调节水体总碱度等,为我们提供科学的调水方案。”
据悉,该模式通过机器实现全天候智能增氧与水循环,不仅创造了恒温优质的水体环境,还实现了养殖尾水的零排放与对外环境的零污染。高效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产量的显著提升。据统计,每个养殖桶平均产出约1000公斤成鱼,这一产量相当于传统外塘一亩水面的养殖产量。
岳益超表示,该养殖模式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工成本投入,还实现了精准养殖,能有效降低饲料用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让鱼群长势更均匀、品质更可控,还能缩短养殖周期,实现提早上市的目标。“通过探索构建全链条智慧养殖体系,为区域水产养殖业的现代化升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