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长三角 融沪谱新篇 沪太两地融合度、契合度持续提升
长三角一体化浪潮奔涌,上海始终是太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支撑。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在太仓交汇叠加,沪太两地的融合度、契合度持续提升。过去五年,正是太仓将战略“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时期。
■“物理动脉”更畅通
“十四五”以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成型,“5+1”轨道交通网络逐渐完善,沪太通勤时间压缩至半小时以内。去年底,沪苏锡常城际铁路太仓先导段全线开工建设,进一步拉近沪太双城距离。当前,俯瞰娄江新城,先导段各标段施工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太仓站至白云渡路站盾构区间左线盾构机始发准备工作已完成,将于近期始发,标志着该标段即将进入关键施工阶段。”太仓先导段项目施工三标项目负责人徐旭介绍。太仓先导段与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采用统一技术标准与公交化运营管理模式,并与嘉闵线北延伸段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建成后,太仓将实现与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9号线、12号线、机场联络线等10余条线的便捷换乘。
除铁路项目外,“十四五”以来,“沪太同港”效应持续增强,“丰”字型路网结构进一步畅通,公交城际快线、客运长途班线等运输服务迈入“同城化”阶段。尤其在低空场景中——大闸蟹15分钟“飞”达上海,“太仓港⇌浦东、上海虹桥”双向低空载客航线开通……日益畅通的“物理动脉”,不仅提升了沪太间的通行效率,更加快了两地工作与生活的“同城化”节奏。
■资源要素更流动
不断织密的不仅是交通网络,还有产业协同的“黄金线”。人流、车流、物流、船流的频繁往来,带动了创新流、资金流、信息流、土地流等要素在沪太间更活跃地流动。
这些年,太仓积极承接上海优质资源的北溢,加速构建与上海协同配套的产业体系、研发平台和人才引育机制。回溯至“十四五”开局之年,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处于快速拓展阶段,苏州思萃免疫技术研究所成为首家落户该园区的大院大所。
该研究所由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共建,旨在推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并提供生物医药科研服务和新项目孵化。“建所之初的定位是兼具自主研发与公共平台功能。同时,我们也积极对接当地政策,引入上海高校和研究所的优质项目。”苏州思萃免疫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辉表示,科研与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研究所落户以来的最大感受。这些年,研究所不仅搭建了国际领先的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平台、类器官药敏筛选平台及全人抗体药物筛选平台,还成功孵化了及智(苏州)医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个项目。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工作也能在产业园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现产业链闭环。
就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而言,园内生物医药类企业从2021年初的85家增长至2024年底的482家,“太仓药谷”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此外,太仓全面融入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大飞机产业体系。目前,太仓超60%的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已成为上汽等整车企业的一二级供应商,约70%的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与上海存在关联。“十四五”以来,太仓引进零一汽车、高博航空、庆良电子等来自上海的项目超700个。同时,聚焦打造长三角大学生创新创业首选地,深入实施“对沪引才”专项行动,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约10%。
■同城效应更凸显
回望“十三五”收官之际,不少市民曾感慨:“虽然到上海就医更方便了,但仍不如在‘家门口’就医便捷。我们更期待上海顶尖医疗资源整体落户太仓。”
今年10月,备受期待的瑞金医院太仓分院正式启用,全面纳入瑞金医院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上海瑞金黄浦院区、嘉定院区共同构建覆盖长三角核心区及虹桥中央商务区的“一小时医疗服务圈”。“在‘家门口’的医院让上海专家看病”从愿景变为现实,并逐渐成为常态。
娄江新城这座上海五大新城的“姐妹城”已全域铺开建设,上外附属太仓学校、华润万象汇等上海优质资源加快导入,城市框架迅速拉开,核心功能持续增强,四年前的规划蓝图正逐步变为现实图景。
以民生共享为落脚点,太仓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全方位合作,全力打造同城化品质“生活圈”——持续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标准化和“虚拟窗口”建设;实现太仓公交卡、市民卡与上海公交、地铁互通;与上海实现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嘉昆太三地实现异地购药联网结算;“文化+旅游”资源互动更加紧密,今年3月,原创大型沪剧《苏河十八湾》在太仓大剧院开启首站巡演,吸引约百名观众“跟着演出来旅行”,冰雪游、长江游、乡村游成为上海游客的热门选择……
太仓始终致力于超越“物理毗邻”,通过机制、产业与生活方式的深度嵌合,与上海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发展共同体”。近期,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提出要从城市“群体化”走向“神形兼备”的都市圈同城化,上海大都市圈的规划建设路径更加清晰。新时代迎来新机遇,作为江苏苏南地区沿江进入上海的桥头堡,太仓将在“近水楼台”所积累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打开“融入上海”的发展新局面。(记者 顾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