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机器人”来养老,“中国方案”有路径
2月27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一份公告,让全球目光聚焦中国——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正式发布(以下简称《标准》)。世卫组织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标准》的发布恰似一盏明灯,为“银发经济”与智能科技的交汇指明了航向。
标准筑基: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护航”。相比于以往各厂商专注于单一功能的“精耕细作”,《标准》首次系统化地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融入技术框架,要求养老机器人具备健康监测、紧急呼救、药物提醒等多项功能,并通过低噪音、无障碍设计适配老年用户的操作习惯。通过将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细分为五大技术模块——“数据管理、健康监测、通信支持、活动支持、移动辅助”,该标准既为产品划定了基础门槛,又为创新预留了突破空间。《标准》的实施,将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整个养老机器人产业朝着体系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标准》中这些细节的背后,是中国对老年人需求的精准洞察:技术不是炫技,而是让老年人“无感”融入智能生活。
场景破壁:从“机械手臂”到“情感支点”。养老机器人的价值,不止于替代人力,更在于为老年人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标准》直击传统养老模式的痛点,未来独居老人可通过机器人远程连接子女或医生,实时同步健康数据;行动不便者可借助机器人的助行功能完成外出购物,甚至参与社区活动。江苏无锡的艾雨文承养老机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大头阿亮”机器人,针对家政服务、智能社交、家庭警戒和老人独居四大应用场景,为居家老人提供全天候智能养老服务。在山东青岛的福山老年公寓,机器人“小福”根据每位老人的需求,爬楼前往指定楼层为老人送药。机器人“大福”则负责将老人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当机器人从“护理工具”进阶为“生活伙伴”,老年人的生活边界将被无限拓展。
生态共赢:从“技术孤岛”到“全球协作”。过去,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国企业研发的技术路径差异巨大,这导致产业链资源的浪费,也使养老机器人难以推广。如今,《标准》的诞生标志着养老机器人产业从“各自为战”转向“一张蓝图”,可以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机器人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底层AI技术的进步与应用生态的支持。如今的中国不仅拥有如DeepSeek这般优秀的AI大模型,还拥有宇树科技这样“含金量”十足的机器人企业,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互联网应用生态。《标准》的制定,不仅源自强大的技术实力,更是来自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传统美德,让科技的温暖跨越国界,照亮全球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标准》不仅为“银发经济”开辟了新赛道,更让科技的温度照亮了“夕阳红”的未来。当养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更是一个对老者保持敬意、对生命充满关怀的未来图景。(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