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准考证”文旅引流,“引得来”还须“留得住”
暑期档开启,各地文旅即将迎来消费的高光时刻。暑期旅游,学生群体绝对是消费的主力军。随着中高考结束,毕业旅行被很多学生提上日程,而更让他们“抢跑”毕业旅行的是,全国景区正在掀起一股“准考证优惠”热潮:2025届中、高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享受门票免费或减免优惠福利。如北京的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江苏的马陵山景区、陕西的乾陵景区、安徽的黄山风景区、浙江的神仙居景区等,不胜枚举。
一张薄薄的准考证为何悄然成为文旅市场的通关密码?同程旅行数据显示,高考结束至志愿填报前的“空档期”,毕业生旅游预订热度同比激增137%。毕业旅行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刚需,“准考证优惠”政策对文旅消费的带动作用可以预见。作为05后,这些毕业生不是短期流量,而是未来客群的“种子”。这一群体普遍热衷在社交平台分享出游体验,他们也会成为移动的广告牌。因此,年轻群体对文旅发展的意义不止于当下的消费数据,还有景区的口碑传播,以及景区与年轻人之间建立的持续联系。
文旅产业要赢得未来,需深耕年轻消费群体。以准考证为媒介的文旅消费优惠,与其说是献给初高中毕业生的青春礼,不如说是文旅行业解锁青春密钥的深度探索。一张张准考证承载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打开年轻消费群体与文旅产业深度对话的通道。不过,用好准考证这张文旅消费密钥,仅靠门票减免远不够。当各地景区陷入免票的同质化竞争,差异化体验便成为破局关键。
门票减免只是引流手段,不仅要“引得来”还得“留得住”。05后要的绝不是简单的景点打卡,而是情绪价值和人设塑造。准考证经济蓬勃活力最终指向文旅产业与青春价值的深度共鸣,如何从产品内容到体验设计把脉年轻脉搏,需要文旅企业深度重构产品与服务:把地域特色转化为可参与的叙事,开发适合社交传播的打卡点位,用科技赋能提升体验质感与动感,让观光者成为体验的共创者。某种意义上,年轻人的认可可以检验文旅产业“体验经济”的成色。
准考证是一张珍贵的邀请函,更是一道面向文旅产业的考题:如何将短暂的流量红利,转化为与年轻世代的长久共鸣?唯有超越“免票”思维,在体验的深度、创新的锐度与情感的浓度上持续深耕,让每一次凭“证”而来的探索都成为值得分享的故事。当文旅供给真正读懂青春的“考题”,并交出令人心动的“答卷”,这张薄薄的准考证,才能真正开启未来消费的无限可能,实现青春活力与文旅发展的双向奔赴。(卢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