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健康从齿开始
“眼睛好、牙齿好、身高够”,这是在家长圈广为流传的“新时代孝子三件套”,生动道出了牙齿健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分量。今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是“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关注儿童口腔健康,为他们的灿烂笑容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蛀牙低龄化
饮食习惯与护牙习惯的双重考验
“谁有黑黑的蛀牙呀?”利民幼儿园大班的课堂上,老师话音刚落,大半孩子举起了小手。有的小朋友干脆张大嘴巴,露出门牙上的黑斑,或是乳磨牙表面的小黑点。还有孩子举着手喊:“老师你看,我这颗牙蛀了,现在还疼呢。”一场热闹的牙齿健康小课堂,就这样在孩子们的童言童语中展开。
“怎么保护我们的牙齿呢?”老师追问。“刷牙!”“少吃糖!”“少吃零食!”孩子们纷纷回答。当老师说“爱吃零食、爱吃糖的小朋友举手”时,不少刚承认有蛀牙的孩子,又高高举起了手。“我蛀牙了,妈妈让我少吃糖。”“我爱吃零食,但是我没有蛀牙,我有好好刷牙。”更明显的差距出现在“刷牙”这件事上。当老师问“谁一天刷两次牙”时,举起的小手不到一半。“我有的时候一天就刷一次,妈妈没给我刷牙,我就不刷了。”一个孩子说道。
当被问到“谁去看过牙医”时,举手的孩子却少于有蛀牙的孩子,由此可见,孩子的牙齿没有得到“亡羊补牢”的机会。
市中医医院口腔科主治医生徐小玉介绍,当下,儿童饮食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糖、高能量、软烂食物的摄入量大幅增加,这使得儿童接触致龋食物的频率大幅上升。在临床中,3岁儿童乳牙全萌出后,出现十几颗蛀牙的情况并不少见,儿童蛀牙低龄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科学防蛀
分龄守护乳牙“保质期”
科学防护能有效降低蛀牙风险,关键是要根据年龄段不同,做好护齿重点。0~3岁,未长牙时,家长可用湿毛巾或纱布轻轻擦拭牙龈;乳牙萌出后,改用小头软毛牙刷,搭配米粒大小的含氟牙膏为孩子刷牙。3~6岁,可引导孩子自主刷牙,但家长需复查清洁效果,确保无食物残渣残留。这一阶段是乳牙列完成期,及时做窝沟封闭(用封闭剂填补牙齿窝沟,阻止细菌侵入)能有效防蛀。6~12岁,进入恒牙萌出期,6岁左右长出的“六龄齿”是第一颗终生不换的恒牙,需格外关注。“很多家长误把‘六龄齿’当成乳牙忽视,其实它萌出后就该做窝沟封闭。”徐小玉强调。
“很多家长觉得‘乳牙会换,蛀了不用治’,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徐小玉表示,乳牙蛀牙的危害远超想象:孩子会因疼痛养成偏侧咀嚼习惯,导致两侧脸不对称;为避免疼痛拒绝硬食物,会减少颌骨刺激,影响发育,未来恒牙易拥挤错位;更严重的是,蛀牙引发的炎症因子会进入血液循环,增加免疫系统负担,甚至牵连心脏、肾脏等器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徐小玉呼吁,家长要摒弃侥幸心理,发现孩子牙齿有黑点、凹陷或孩子喊疼时,及时带孩子前往医院检查。分龄防护配合及时治疗,才能让孩子的牙齿健康成长。
牙齿矫正
专业评估判断是否“必须干预”
在一家口腔诊所,牙医金军正在给小学六年级的王瞰文做口腔检查,他要根据牙齿矫正恢复情况再做适当调整。王瞰文从一年前开始整牙。“当时医生说我有地包天的趋势,爸爸就带我来了。”他说,“我下巴好像比以前好看了。”
“现在来咨询儿童整牙的家长越来越多。”金军介绍,传统矫正多在孩子换牙完成后进行,如今的早期矫治甚至可能在乳牙期就开始。“这种干预的核心是抓住颌骨生长的‘窗口期’。”金军解释,上下颌骨的发育有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对牙齿和颌骨进行引导,能借助生长潜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过儿童早期矫治,真正需要介入的孩子其实没那么多,关键在于专业评估。“来咨询的孩子里,真正需要早期矫治的可能只有20%~30%。”金军强调,核心判断标准是“是否影响功能与发育”。比如长期用嘴呼吸导致上牙弓变窄、下巴后缩;3岁后仍频繁咬手指、吮嘴唇等,已造成牙齿前突;明确的地包天(下牙包上牙)等明显错颌畸形,这些情况会影响咀嚼、呼吸甚至颌面发育,需及时干预。“发现孩子牙齿有问题,第一步是找专业正畸医生评估,而非立刻戴矫治器。”金军提醒,专业评估需结合孩子的骨龄、错颌畸形类型、生长发育节奏等综合判断。他介绍道:“曾遇到家长带孩子来要求矫正,但检查后发现孩子的问题还没到最佳干预时机,建议半年后复查。”由于正畸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并非所有牙医都擅长,家长应选择经过专业培训的正畸医生,避免被焦虑裹挟。
从乳牙萌出到恒牙长成,孩子的牙齿要闯过“蛀牙关”“畸形关”等多道考验。建议家长至少每6个月带孩子做一次口腔检查,让每颗牙齿都能在成长中“各就各位”,守护孩子的健康笑容。(记者 顾雪苗/文 王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