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政策举措“及时雨”,“稳岗惠企”促就业

来源:吕桢亚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7-09

7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7个方面推出19条硬核举措,为企业纾困解难、为重点群体托底护航、为就业创业添薪续力。这一政策组合拳如一场及时雨,精准浇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系,既彰显了就业优先的战略思维,更传递出以民生温度托举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援企稳岗“及时雨”:为企业纾困解难

企业是就业的“蓄水池”,稳住企业才能稳住就业基本盘。此次《通知》将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支持范围扩大,截至2025年4月,该贷款已累计发放超6400亿元,帮助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530多万个。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大幅提高,中小微企业最高可返还90%,大型企业最高返还50%。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犹如给企业注入“强心剂”,让它们在市场波动中更有底气“留人”。政策的“及时雨”不仅润泽大企业,更滋养着千千万万中小微企业。在江苏,各地纷纷出台配套措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到企业发展的“土壤”中。苏州太仓通过“稳岗惠企”政策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1.17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7513.6万元。江苏常州则推出“苏岗贷”项目,以就业数据为依据,为6271家企业提供超过635亿元的贷款,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充分鼓励企业吸纳就业,使“输血”和“造血”同频共振,为就业市场注入源头活水。

重点群体“护航舰”:精准施策促就业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是稳就业的“硬骨头”。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就业压力不容小觑。《通知》针对这一群体推出“一人一策”帮扶机制,要求为每名困难毕业生推荐3个以上优质岗位,并通过“1131”就业服务持续跟踪。在江苏,地方实践同样亮点纷呈。苏州构建“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精准帮扶平台,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施“一人一档”跟踪服务,截至去年末,共调查核实2024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2521人,已有11834人实现就业,帮扶就业率达94.51%。江苏还让“单向帮扶”变“双向合作”,帮助中西部脱贫人口端稳就业饭碗。苏州市、扬州市分别与山西省吕梁市和陕西省榆林市签署《人力资源合作协议书》,同时针对协作地区劳动力资源特点定向推送48家企业2901个就业岗位。这些举措如同“护航舰”,既为重点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又通过产业升级创造新机遇,让“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逐步化解。

创业创新“加速器”:激发市场新活力

当下,AI驱动的数字技术让创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很多劳动者转变思路,选择自主创业。《通知》也提出了对创业者的支持措施,例如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服务、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等。江苏各地正通过产教融合、数字赋能、生态构建等方式,推动创业支持从“政策供给”向“生态培育”转型。江苏省财政厅、科技厅推出升级版“苏科贷”,对种子期科技企业贷款提供85%风险补偿,单户最高3000万元,期限最长5年。苏州市设立10亿元青年人才创业基金,对人工智能等领域毕业生给予最高10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无锡市全面推行“集群注册”模式,创业者可共享创业园地址作为登记地址,无需独立办公场所,降低了创业门槛。当越来越多劳动者选择从“打工人”变为“创业者”,就业的新蓝海必将加速开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中国始终以“稳就业”为锚点,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格局中破浪前行。在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新篇章。(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