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一把火"变"一把钱"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茅丽亚
时间:2015-06-05
夏收大忙时节,秸秆禁烧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太仓老百姓眼中的秸秆已从“一把火”变成了“一把钱”,乱烧秸秆的现象基本绝迹,秸秆综合利用率连年提高,利用方式也更加合理。
新型农机,让秸秆变成有机肥料
在沙溪镇泰西村的一块实验田里,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红色履带式拖拉机带着前后两个大型农机设备缓缓驶向前方。前方的设备拥有一排锋利的“铁牙齿”,将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长秸秆切碎,而后方的设备则旋转着将粉碎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搅拌,然后还入田中。这台设备有一个颇长的名字——自走式智能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正如其名字所示,这台新型农机能够实现一次下地作业完成秸秆还田、施肥、旋耕、播种、开沟、镇压等多项农艺作业工序的功能,而它能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项氏农机董事长项俊元告诉记者,与市面上普通的秸秆还田机相比,经这台新型农机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实现全量深埋还田。“我们的农机将秸秆粉碎后,埋入地表以下10至15厘米,可以有效加速秸秆腐烂。另外,农机上安装的智能化系统,可以保证秸秆切得小、混得匀,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项俊元说。
目前,项氏农机公司研制的这台新型农机已经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双凤镇、城厢镇、璜泾镇的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该新型农机。
“现在你看到的这台农机,前方设备和后方设备各有一个系统,下一步,我们打算把两个系统集成在一起,打造智能中控系统。”去年加入研发队伍的常熟理工学院博士杨兰玉信心十足地表示,不久的将来,这台农机还能实现无人驾驶和远程遥控。
生态农业,使秸秆成为青贮饲料
新型农机让秸秆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而在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则让普普通通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了喂养生态肥羊的青贮饲料。
走进东林村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大型白色圆柱体分外引人注意,这些圆柱体正是由韩国进口的秸秆青贮处理设备处理过、用于饲养村中羊群的秸秆捆。去年,东林村购置了10套秸秆青贮处理设备,由搂草、打捆、包膜机几个部分组成的一套设备,一天就能“消化处理”150亩左右的秸秆。“我们的打捆机在打捆的过程中还能同时添加生物菌,打捆好的秸秆由包膜机包成直径约1.3米、高约1.5米的圆柱体。”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张耀忠告诉记者,经添加生物菌和包膜处理后,秸秆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成为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这样处理后的饲料,正好用来供应我们的生态养羊场。”
将稻麦秸秆加工成为优质饲料,让原来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变废为宝”,依靠农业科技,东林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而这样的“双赢”,正是近年来我市依靠农业科技、全面推进秸秆全量综合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太仓市秸秆全量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4~2020)》,未来几年,我市在扎实推进秸秆全量综合利用工作的同时,将逐步实现秸秆的高效增值利用,全力打造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记者 徐静)
新型农机,让秸秆变成有机肥料
在沙溪镇泰西村的一块实验田里,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红色履带式拖拉机带着前后两个大型农机设备缓缓驶向前方。前方的设备拥有一排锋利的“铁牙齿”,将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长秸秆切碎,而后方的设备则旋转着将粉碎后的秸秆与土壤充分搅拌,然后还入田中。这台设备有一个颇长的名字——自走式智能秸秆还田旋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正如其名字所示,这台新型农机能够实现一次下地作业完成秸秆还田、施肥、旋耕、播种、开沟、镇压等多项农艺作业工序的功能,而它能做的还远不止于此。
项氏农机董事长项俊元告诉记者,与市面上普通的秸秆还田机相比,经这台新型农机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实现全量深埋还田。“我们的农机将秸秆粉碎后,埋入地表以下10至15厘米,可以有效加速秸秆腐烂。另外,农机上安装的智能化系统,可以保证秸秆切得小、混得匀,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同时,还能改善土壤结构。”项俊元说。
目前,项氏农机公司研制的这台新型农机已经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双凤镇、城厢镇、璜泾镇的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该新型农机。
“现在你看到的这台农机,前方设备和后方设备各有一个系统,下一步,我们打算把两个系统集成在一起,打造智能中控系统。”去年加入研发队伍的常熟理工学院博士杨兰玉信心十足地表示,不久的将来,这台农机还能实现无人驾驶和远程遥控。
生态农业,使秸秆成为青贮饲料
新型农机让秸秆成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而在东林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则让普普通通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为了喂养生态肥羊的青贮饲料。
走进东林村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大型白色圆柱体分外引人注意,这些圆柱体正是由韩国进口的秸秆青贮处理设备处理过、用于饲养村中羊群的秸秆捆。去年,东林村购置了10套秸秆青贮处理设备,由搂草、打捆、包膜机几个部分组成的一套设备,一天就能“消化处理”150亩左右的秸秆。“我们的打捆机在打捆的过程中还能同时添加生物菌,打捆好的秸秆由包膜机包成直径约1.3米、高约1.5米的圆柱体。”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张耀忠告诉记者,经添加生物菌和包膜处理后,秸秆在密闭缺氧的条件下成为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青贮饲料,“这样处理后的饲料,正好用来供应我们的生态养羊场。”
将稻麦秸秆加工成为优质饲料,让原来作为农业废弃物的秸秆“变废为宝”,依靠农业科技,东林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而这样的“双赢”,正是近年来我市依靠农业科技、全面推进秸秆全量综合利用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太仓市秸秆全量综合利用总体规划(2014~2020)》,未来几年,我市在扎实推进秸秆全量综合利用工作的同时,将逐步实现秸秆的高效增值利用,全力打造秸秆全量利用的太仓模式。(记者 徐静)
责编:茅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