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十四五”引擎轰鸣,“中国制造”动能足“加速跑”
全球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第一、2024年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8.4个百分点……9月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一份详实的“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绩单”正式出炉,勾勒出中国制造根基更牢、动能更强、底色更绿的崭新图景,彰显了实体经济“压舱石”的磅礴力量。
这份沉甸甸的数据,不仅标志着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的“硬实力”,更折射出其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深刻变革。
制造“链”全球,岂止于“大”更在于“强”。中国制造早已摆脱“大而不强”的旧标签。从C919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到ECMO打破国外垄断,再到CR450动车组将刷新世界高铁速度,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标志着中国制造在核心技术攻坚上“啃下了硬骨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持续提升,证明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创新实验室”进化,核心竞争力正从成本优势转变为创新能力,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环。
“绿”动中国,工厂车间亦有“诗和远方”。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绿色正在成为制造业的普遍形态。如今,超过64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遍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这些变化无声而有力地证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深融入中国工业的脉搏。随着智能工厂和5G工厂广泛建成,传统产业正如“老树发新枝”,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节能、增效、降耗的绿色蜕变。这条绿色变革之路,不仅提升了制造效率,更让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成为探寻可持续发展“诗意”的实践场,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小巨人”撑腰,专精特新“卷”出新天地。中国制造的活力,不仅源于大企业的顶天立地,更得益于中小企业的遍地开花。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如同经济肌体中最活跃的细胞,在细分领域“钻得深、打得透”。它们是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尖兵,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所在。这种“卷”,是向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方向的“良性内卷”,“卷”出了更多独角兽和单项冠军,共同构筑了中国制造百花齐放、根基稳固的新天地。
展望未来,这份优异的“成绩单”并非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中国制造依托厚实的产业基础,坚持以“绿”为底,向“新”而行,必将持续焕发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