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者 正青春|舞剧《红楼梦》硬控年轻人的密码是什么?
近日,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文华奖揭晓第十八届评选结果,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文华剧目奖。自2021年首演至今,这部作品已在41座城市,完成了400场巡演,近60万观众走进剧场感受经典魅力,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成为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的口碑佳作。日前,青青改革者,民族舞剧《红楼梦》编剧崔磊、李宜橙,讲述了如何以现代视角激活古典IP,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的改革故事。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的改编作品特别多。而民族舞剧《红楼梦》是缘何而起呢?编剧崔磊介绍,2019年,江苏大剧院组织院内年轻文化工作者集体投票,从众多候选剧目中,最终选定《红楼梦》作为创作蓝本。剧院大胆决策,起用了一支以90后为核心的年轻主创团队,将创作重任交给了最懂当下年轻人的一代。
这一创作实践也呼应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文艺民主,支持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扎根生活、潜心创作,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近年来,多部爆款舞剧在艺术表达上不断实现突破,逐渐走出了一条既尊重传统又勇于革新的中国舞剧发展新路。

将一部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浓缩为两小时的舞剧,是创作面临的首要挑战。团队没有选择面面俱到,而是回归自身感受,寻找与当代青年的情感连接点。“我们最终选择了‘青春’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崔磊表示。基于这一共识,团队在近一年的剧本打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名场面+新场面”的叙事策略,既保留“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经典情节,也原创了“十二钗合体”等全新段落。“我们既忠于原著的魂,也融入了现代的解读者视角。”李宜橙解释道,“目标是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的感染力。”

该剧在视觉呈现上追求极致,从舞美到服装,每一处细节都融入了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复古道具与唯美设计相得益彰,使每一幕舞台画面都宛如一幅流动的古典画卷。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精致的审美表达与卓越的艺术品质,该剧不仅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更在演出市场掀起观剧热潮。据统计,舞剧《红楼梦》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崔磊表示,其实舞剧《红楼梦》的走红不是偶然,它就像是个“转接口”,一边连着传统文化,一边连着现代审美。“年轻观众不是拒绝经典,而是渴望能被当下的审美语言所触动的经典。”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出了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剧目。据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剧场演出市场活力十足,演出场次达16.05万场,票房收入突破54.02亿元,观演人次达2055.01万。其中,《红楼梦》《只此青绿》等一批精品舞剧持续领跑,正成为传统文化“破圈”传播的强劲“加速器”。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由中共江苏省委网信办出品、现代快报+制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的“改革者 正青春”(“我比任何时候更懂你”第五季)网络主题宣传30集系列短视频通过全国22座城市30位青青改革者的沉浸式、场景化讲述,展现了各地、各行业深化改革、创新创造的生动实践,激发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以奋斗之姿、创新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