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运用科创“组合针法”,绘出智能时代“新苏绣”

来源:薛金金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9-17

秋日的苏州,一场科技盛会正在重新定义这座古城的未来。916日,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启幕,这座以双面绣闻名的城市,正在精心编织智能时代的新苏绣

政策“筑巢”引凤,构建AI“创新雨林”。苏州此次出台的《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堪称一份“创新路线图”。方案不仅设定了到2026年培育“350个垂类大模型”等具体目标,更创新性地提出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为创新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苏州已拥有“24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今年1-7月产业营收实现“19.7%的高速增长”。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不仅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更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圈”。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苏州正在打造一个让AI企业“既能生根,也能生长”的“创新雨林”。

技术“破圈”融合,打造应用“示范窗口”。苏州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中,展现出独特的“实用主义”理念。一方面聚焦“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实验室与高校攻关“前沿领域”;另一方面着力培育“200个典型应用场景”,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种“双轮驱动”战略避免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脱节”的问题。从大会期间发布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到“移动云超级智能助手”,都体现了苏州“以用促研”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在“具身智能”、“智能车联网”等特色领域的布局,更展现出苏州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智慧。

生态“协同”共进,培育产业“强磁场”。本次大会上,苏州市政府与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的“战略合作”引人注目。这种“地方政府+重磅级央企”的合作模式,不仅带来资源支持,更引入了“创新基因”和“先进经验”。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计划集聚“240名AI领军人才”,建设“15个人才培训基地”,展现出打造“人才高地”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苏州创新性地采用“成建制”、“团队式”引才模式,与上海等地科研机构建立“创新共同体”,打破了地域限制,构建了“长三角AI创新圈”。

苏州的人工智能发展之路,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从“苏州制造”到“苏州智造”,这座城市正在用智能时代的“新针法”,绣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随着各项举措的落地,苏州有望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示范窗口”,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苏州方案”。(薛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