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他们守护万家灯火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网络 时间:2017-07-25




  
  夏日夜晚,当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打开空调、看着电视、吃着冷饮时,是否曾想过,还有一群人依然在忙碌地工作着。他们中,有为居民修理家电的维修电工,有保障城市用电安全的电力抢修工,还有时时关心路灯亮不亮等城市“小故障”的数字城管工作人员,他们用责任和付出,守护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他们夜间“出诊”
  为市民家电“续命”
  娄城持续的高温,让不少市民感叹着“自己这条命是空调给的”,而维修电工,则是夏日里为空调等电器“续命”的人。
  晚上7时,室外气温37℃。电工徐伟从东林佳苑小区一户居民家中走出来时,身上的汗衫已全部湿透,汗珠不停地从额头往下滴。“6时多接到电话,对方说家里的保险丝烧掉了,我想想这么热的天,没电怎么吃得消,所以晚饭没吃就赶过去了,还好只是小问题,一会就修好了。”徐伟说,最近持续高温,不少居民家里的空调、电扇等长时间运转,家中用电出现问题的明显增多,“白天大家都上班,有问题找我基本都在晚上,有时候10时多了还有人打电话求助。”
  徐伟今年42岁,从事水电安装、维修已有20年。这个夏天,徐伟格外地忙碌,白天,他在某装修公司从事水电安装工作,下班后,他又是社区里随叫随到的水电维修工。
  晚上8时,刚吃完晚饭的徐伟,又接到一个报修电话,收拾一下工具箱,徐伟立即出发。“和我住同一个小区的一户人家,说是客厅里的空调不工作了,让我去看看。”记者跟随徐伟,走到报修的居民家中,没有空调的室内,电扇吹出的风都是热的,记者站了几分钟,汗就淌了下来。徐伟快速检查了一下,发现空调铜管有一段坏了,换上新的即可。幸运的是,这户居民家中有以前剩下的材料,徐伟用随身携带的焊接工具将新的铜管焊上。修好后,徐伟还不忘叮嘱:“天气热,空调也不能24小时开,开几个小时,让它歇一歇,温度也不要调得太低。”
  徐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上门帮大家修水电的时候,很多人会准备凉水、冷饮,而遇到保险丝烧断等小问题时,他也只是象征性收取一点小费用,“大家互相尊重,开心就好。”
  这个夏季,众多像徐伟一样的维修服务者用辛勤的工作,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让人们在炎炎夏日里,安心享受清凉时刻。
  他们奋战在电力抢修一线
  晚上8时左右,璜泾供电所值班人员李雪平和高峰刚结束一处抢修,正在回值班室的路上,抢修手机又响起了:“请问是璜泾供电所吗?我是荷花村二组的王某,家里突然就没电了,过来帮我看一下吧。”
  经过跟用户的沟通,两名抢修人员很快赶到现场,二话不说就开始检查,发现用户的漏电保护器处于分闸状态,并且试送电不成功。为了找到具体故障点,他们先将各回路分开关断开,然后把漏电保护器送上,再将各回路依次送电,最后发现王某家中一个插座严重老化,导致漏电,于是他们将这个插座拆下后,将里面线头用绝缘布包扎起来,试送电一次成功。
  在这高温持续的季节,供电设备哪里有故障,抢修人员就会出现在哪里,不管白昼。他们在子夜及时处置了110千伏1501新东线的电网故障;顶着烈日为沙溪110千伏变电站1号主变进行体检;成功清除构筑在220千伏仓浏2K19线54号塔合成绝缘子上方的鸟巢;为用户失电进行及时抢修……据统计,从7月7日至7月24日,供电抢修人员共完成了千余起抢修任务。
  其实早在迎峰度夏前,为确保太仓电网的安全有序运行,市供电公司为完备整个应急体系链条,提升应急实战能力,全面梳理排查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预案、应急机制等相关准备工作,确保人员到位、装备可靠。认真开展各项应急演练,严肃应急值班纪律,确保快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前落实好线路防雷、防台、防汛、防风偏、防异物和设备防高温过热等防范措施,提高恶劣天气条件下的电网运维保障能力。
  目前,我市整个供电系统共有20多支抢修队伍在随时待命,每天都有200多名抢修人员坚守在一线岗位上。为提高抢修效率,每个抢修点及时组织好抢修力量,抢修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倒工作,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抢修,确保整个夏天居民用电无忧。
  他们日夜巡查为城市“挑刺”
  晚上7时40分,室外温度36℃。数字城管巡查员征健正在用安装有城管通软件的智能手机对着娄江路郑和路路口一处不亮的景观灯拍照。随后,这张照片通过城管通软件上传到数字城管系统。数字城管工作人员将这一照片处理成案件,转派到相关部门,让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征健今年45岁,2013年调到数字城管工作,目前是我市数字城管巡查分队长。数字城管一级平台负责全市主城区的城市管理问题,东起G15高速,西至204国道,北起大连路,南至健雄路,每个队员负责好各自的区域。征健负责的范围则是整个数字城管一级平台负责的区域。
  身为分队长,征健跟队员一样,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队员分2班,早班是早上7时至下午2时30分,晚班是下午2时30分至晚上9时30分。”征健表示,作为数字城管巡查员,他们需要骑着电动车在城市各条道路上巡查,仔细查找各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主干道、商业街道,无名路也是我们巡查的范围。”
  当天傍晚吹来了丝丝凉风,给马路上的市民带来了些许凉意,即使这样,征健后背衣服也已经湿透,还不时摘下眼镜擦汗。
  日复一日的巡查,陪伴征健的就是一辆电动车,而这也是2012年后数字巡查员才有的“待遇”。“数字城管刚成立时,队员都是靠走路巡查,后来配备了自行车,目前则是电动车。”征健告诉记者,一个人一天工作下来,起码要行驶10多公里路程。
  我市主城区被划成30个网格,早上7时至晚上9时30分,50个数字城管巡查员奔波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他们像啄木鸟一样发现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上报给数字城管形成案件,随后通过数字城管转办到责任单位进行处理。针对文明城市创建,这些数字城管巡查员开展了12次专项普查,将城市的“问题”数量降至最低。(记者 徐静 阚亚方 刘少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