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货员” 用汗水为“中国制造”盖章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俞群艳 时间:2025-08-05

  上午10时,地表温度超40℃,空旷的海通(太仓)汽车码头热浪翻滚。上海港技术劳务有限公司太仓现场安全生产主管任学平和同事全副武装——头戴大檐帽、身着长袖长裤、手戴白手套,正顶着烈日为一辆辆崭新的国产汽车“做体检”。他们的岗位有个特别的名称——汽车“理货员”,是国产车“出海”前最后一道“防线”的质量“守门人”。

  弯腰俯身,认真检查车头、车身、车尾的每一处细节。“每辆车都要当‘体检’来做。”任学平介绍,当板车司机将即将出口的车辆运抵码头时,他们需要立即核对船名、港口、车型等信息,并确保车辆完好无损。完成检查后,任学平利落地打印出收车扫描单,为板车司机开具出港凭证,同时接过车钥匙,将其装入防水牛皮纸袋妥善保管。至此,一辆车的交接工作顺利完成。

  从业4年多来,任学平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同车型的易损部位和检查重点,他都了然于胸,通常仅需2~3分钟就能完成一辆车的验收工作。任学平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理货”团队近20人,实行三班倒制度,确保这条汽车“出海通道”24小时畅通无阻。据悉,最忙的时候,全码头单日汽车接收量达2000辆。

  热风阵阵,不时将任学平的帽檐吹起。他解释道,这身装备也是大有讲究:“帽子采用软质材料,是为了避免金属或硬物刮伤车辆。”他们随身携带的白色工具包里装有扫描枪、打印机、钥匙袋等。“这些装备,缺一不可。”任学平表示。

  “确实很热,但已经习惯了。”任学平边说边将毛巾浸入冰水桶,拧干后用力擦了把脸,“耐热能力是锻炼出来的,新人最多坚持1小时,我现在能连续干两小时。”为应对高温,团队采取轮换制,每人工作1~1.5小时就休息一会儿,公司配备了充足的盐汽水、藿香正气水、毛巾和冰桶等防暑降温物资。

  在日复一日的车辆验收工作中,任学平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几年前,码头新能源车还很少,如今出口量明显增长。”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海通(太仓)汽车码头作业超40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03%,其中,外贸出口超30万辆,新能源出口12万辆。

  望着堆场上整齐排列的国产车,任学平言语中充满自豪:“国产车已销往全球各地,能参与其中,我感到无比骄傲。”在滚烫的码头上,汽车“理货员”们用专业与细致诠释着另一种“中国速度”。每一辆出口汽车品质保障,以及“中国制造”的口碑,都凝聚着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额头滚落的汗珠,正是“中国制造”最生动的品质印记。(记者  王倩/文  顾宇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