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堵结合 为流动摊点“安家”
如何治理城市流动摊贩?陆渡街道以一场“由外至内”的巧妙“搬迁”破局,用“疏堵结合+长效管理”的精细笔触,给出了富有温度的“陆渡答卷”。
一次“搬迁”背后的智慧
在城市管理的诸多难题中,流动摊贩治理如同一块“硬骨头”,既关乎市容秩序与公共安全,也牵连民生就业与生活便利。位于陆渡街道中市西路的十八港项目工地有200多名建设者,午餐需求旺盛,引来了3家餐饮摊点。最初,它们设在工地围挡外的辅道和人行道上。
“之前经常接到举报。”陆渡街道综安办相关负责人说道,“摊点摆在公共区域,环卫部门也反映会造成环境污染。更令人担忧的是,工人时常穿梭于车流中购买午餐,潜藏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面对难题,陆渡街道综安办转变思路,主动与十八港项目工地管理方展开协调,最终达成一个多赢的解决方案:将3家摊点“请”进工地围挡内的安全管理区域,由街道和工地共同管理。这一挪,挪出了安全,挪出了秩序,也挪出了治理的新天地。
从“七上八下”到内心踏实
这场“由外至内”的“搬迁”,看似位置微调,实则带来了深刻的改变。摊主华新颜告诉记者:“在外面卖午餐,非常不安全,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现在摊点搬到里面,不仅安全有了保障,而且工人过来更方便,我们的生意也更红火了。”经营环境的改善与收入的增加,让他们内心更踏实。
这场“搬迁”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工地上的建设者。陆渡街道综安办与摊贩签订了《食品安全承诺书》,明确要求摊主持证经营、规范处理食材、保持环境整洁,从源头守住安全关。工地管理人员杨俊对此高度认可:“街道这个安排,充分考虑了我们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以前在马路边,车来车往非常危险。现在在围挡里面,吃饭安心,这些摊点的食品卫生也经过了检查和规范,我们更放心。”工人就餐安全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这一转变,体现了治理举措直指民生痛点的温度与实效。
构建“刚柔并济”长效机制
十八港项目工地的成功经验迅速显现出其可复制性。在飞沪大道旁一酒店项目工地周边,类似占道经营问题同样存在。陆渡街道综安办经多方协调后,将摊点成功疏导至工地围挡内规范经营,有效规避了交通安全隐患及道路扬尘对食品的污染。
陆渡街道采取“刚柔并济”的执法模式,一方面通过“疏”,主动引导流动摊贩进入辖区专门设立的正规疏导点规范经营,为其留下生计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堵”,对极少数经多次劝导仍拒不配合、严重违规的摊贩,依法采取必要强制措施。近期,该街道涉及流动摊点占道的投诉显著减少。
此外,陆渡街道着力编织“立体巡查网络”,于金湾路、临沪大道等重点路段及区域,采取“定点值守+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高峰时段提高频次,平峰时段扩大覆盖半径,辅以不定期的夜间突击检查,构成“全时段、无死角”的动态监管体系,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劝离违规摊贩,巩固治理成果,扮靓城市“面子”,做实民生“里子”。(记者 高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