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咖啡”传递温暖,指尖感知“文明的光芒”

来源:唐鸣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3-26

盲人做咖啡,你体验过吗?近日,位于上海兴业太古汇的一家由视障群体运营咖啡店悄然走红。店内从策划、设计到引导、制作咖啡等环节都由视障人士完成,让健全人士用不同的方式体验世界,店铺的主题就是“在黑暗中享用一杯咖啡”。目前,这家店铺及10多家连锁门店已经吸纳了80多名残障人士就业,更吸引大量网友关注。

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是新时代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积极融入社会,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家咖啡店的这种新颖形式,不仅带动了残疾人就业,还引起了更多人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关爱。盲人咖啡店调制出的不仅是独特的人生滋味,更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一支特殊温度计,弥散着社会文明进步的醇香。

从政策“输血”到技能“造血”的蝶变。在盲人咖啡店,28岁的视障咖啡师小陈能精准完成手冲咖啡的七道工序。这份从容背后,是覆盖全国2800余个县区的残疾人职业培训体系在支撑。国家实施的《“十四五”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每年为超过40万残疾人提供电子商务、非遗传承等现代职业技能培训。而杭州某职业院校开设的“咖啡调制与品鉴”特色课程,已培育出300余名专业咖啡师。政策扶持与技能赋能的深度融合,让残疾人群体实现了从被动受助到主动创造的质变。

从物理无障碍到心灵无隔阂的跨越。咖啡店内特制的盲文菜单、触感导航系统与智能语音助手,构成了科技赋能的无障碍生态。这恰是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实施的生动注脚。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示范性无障碍社区1.2万个,公共建筑无障碍改造率超过90%。更值得关注的是“精神无障碍”的构建:上海某科技公司开发的AI手语翻译系统,让听障群体能自如参与视频会议;北京地铁推出的“心语”预约服务,为残障乘客提供全流程陪伴。这些润物无声的改变,正拆除横亘在残健之间的隐形藩篱。

从特殊群体到社会主体的升华。在成都春熙路,视障按摩师开设的理疗馆成为白领解压新去处;在景德镇陶瓷作坊,肢体残障匠人烧制的青花瓷远销海外。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实践,印证着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国家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残疾人市场主体5.6万家,带动就业21万人。“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的双轮驱动模式,让8500万残疾人从政策客体转变为发展主体。

当视障咖啡师将一杯拿铁递给顾客时,“两个世界”的温度在指尖传递。这种温度,是北京冬残奥会上听障舞者演绎的《千手观音》,是深圳街头轮椅跑者划出的优美弧线,更是每个城市角落正在发生的文明嬗变。在这个容纳不同生命形态的共同体中,每个人的尊严与价值都如同咖啡的香气,终将在时光的沉淀中历久弥醇。当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感知世界时,或许会发现:照亮黑暗的从不是视觉,而是文明的光芒。(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