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蓝走向深空,太仓“起飞”

来源:引力播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9-09

▲题图:集装箱吞吐量居中国第8位、全球第25位的太仓港。(请横屏观看)

  大江奔腾,东流入海。

  江海交汇处,太仓港四期码头集装箱堆场上,15台全自动的轨道吊马力全开, 24小时不知疲倦地在忙碌着,它们如钢铁巨人般,像玩积木似的把集装箱搬来搬去,堆放得整整齐齐。

  去年,太仓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居中国第8位、世界第25位。

  让我们把历史的“蒙太奇”切到617年前。

  那是大明永乐三年。如今太仓港东南方约10公里处的古刘家港,帆如云,樯如林,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在这里开启了中国人的大航海时代。

  从刘家港到太仓港,太仓一步一步走向“深蓝”。

  但对太仓人而言,“深蓝”并不是尽头。

  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发展壮大航空航天产业的国家战略“风口”中,太仓依托对德合作三十年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和沿沪的区位优势,正全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做航空,到太仓”,成为苏州制造业又一张新的闪亮名片。

  从“深蓝”走向“深空”——太仓的步伐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走向远方,探索未来”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

  一

  古代的刘家港,位于现在的太仓市浏河镇境内。

  730多年前,海盗出身的朱清和张瑄,受元世祖忽必烈和丞相伯颜之命,成功地打通了从刘家港到天津直沽的海上漕运线路。

  以海漕为基础,刘家港迅速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号称“六国码头”,太仓也从一个寂寂无闻的小渔村发展成“万家之邑”。

▲上:反映古代刘家港繁荣景象的《六国码头通商图》,邢少兰作。下:太仓市浏河镇江滩湿地公园里的船锚雕塑。

  明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在今太仓市区南郊设立了一个规模惊人的粮食储运中心,共有91座仓库、919间房屋,号称“百万仓”。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船队均以刘家港为起锚地。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他在天妃宫立了一块“通番事迹之碑”,详细记载了历次下西洋的经过。

▲上:太仓港区郑和公园里的郑和像。中:浏河天妃宫里的妈祖像。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树立的《通番事迹之碑》。

  太仓市博物馆馆长朱巍介绍,虽然太仓的地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正式发展为一座城市,是建立在元明两朝的海运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传统的江南文化带中,太仓有着独特的‘蓝色基因’。”

▲上:太仓市博物馆中庭内的古代海船。下:太仓市博物馆“大元瓷仓”展厅。

  太仓市博物馆收藏着近年来在太仓境内发现的各种和海运有关的文物,它们映射着这座城市作为古代海上丝路重要节点的荣耀。

  我们可以用一个当下的热词来概括古代刘家港和太仓最重要的发展要素,那就是“区位优势”。

  二

  明朝中后期,受运河漕运恢复、倭寇侵扰、下西洋活动停止、河道淤塞等多重因素影响,刘家港渐渐衰落。到了清顺治年间,刘家港最终湮灭。

  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太仓。当时,德国大众已落子上海,并带动了德国的一批配件供应商来华投资,克恩—里伯斯就是其中之一。

▲太仓市的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公司。

  随着“大众系”德企的到来,太仓人找到了一条全新的“扬帆出海”的航道——对接上海。

  事实上,早在100多年前,太仓人已经开始探索对接上海。

  1920年,一批在沪太仓籍企业家发起“沪太公路筹备处”,1922年,从上海静安到太仓浏河的沪太路全线通车。

▲1930年代行驶在沪太路上的客运车队。

  如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太仓和上海之间,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的“沪太路”——

  两地的公路网络,通过沿江高速、204国道、346国道、华浏线—浏翔公路、陆嘉线—娄陆路、岳鹿公路—嘉定城北路等实现互通互连,拟对接道路有还有6条(含高速1条);

  时速“300+”沪太轨道交通网也正日渐清晰。2020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一期建成投运,从太仓出发,26分钟即可达到上海虹桥枢纽;2020年11月20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太仓段项目正式发布,嘉闵线将与沪苏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苏锡常城际铁路等一起,构成太仓“5+1”轨道交通网;近日,又传来沪通铁路太仓—浦东四团段全线开工的消息。

▲上:2020年6月28日,上海嘉定城北路与太仓岳鹿公路正式对接通车。中:高速列车在太仓的金色田野间行驶。下:上海瑞金医院太仓分院效果图。

  在医疗、教育、社保、沿江环境治理、信用体系等领域,两地之间也打通了许许多多的“沪太路”。

  沿着这些有形、无形的“沪太路”,太仓正以“沪苏同城”先锋的姿态阔步前行。

  三

  1992年10月28日,浮桥镇的长江边,太仓港建设打下了第一根桩。

  这是古刘家港湮灭了300余年后,太仓人再次走向“深蓝”的第一步。

  和古刘家港一样,当代的太仓港有着卓越的区位优势。这里通江达海,地处长三角的核心,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路”的交汇处。

  太仓港投运后的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为1.5万标箱,2005年达到25万标箱,去年,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703.8万标箱,跃居全国第8位、全球第25位。今年1-7月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45.5万标箱,同比增长15.4%。

▲2021年,太仓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

  截至目前,太仓港共投运各类码头泊位95个,开辟运营集装箱班轮航线217条,已基本建成近洋直达集散中心、远洋中转基地、内贸转运枢纽。以船为媒,太仓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

  太仓港四期码头,是长江沿线首个堆场自动化码头。15台全自动的轨道吊机是巨型的“搬运工”,从货车上把集装箱吊起来,再把它们运送到合适的位置堆放起来,全过程都能自动完成。太仓港现代货箱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智能闸口车道投入使用后,将集装箱过闸的时间,从2分钟缩短到10秒。

▲上:太仓港四期码头集装箱堆场。下:码头工作人员在远程监控全自动轨道吊的工况。

  水上的“沪太路”正越走越宽。朝着“沪太同港”的目标,太仓港与上海港深化合作,开辟“太申快航”专线,拥有运营船舶25艘,月运营489航次;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为沪太水上转运提供一站式的船舶订舱、服务信息、协调处置、空箱调运等综合服务——货物进了太仓港,就等于进了上海港。

▲2022年5月7日,上海港空箱中心太仓港分中心启用。

  四

  今年8月16日,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暨专题调研太仓市工作会议召开,太仓“港产城一体化”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2020年10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苏州(太仓)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上榜。在此基础上,太仓提出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战略目标。

  虽然在表述上,“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只比“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多了两个字,但在内涵上有了巨大的拓展——港,要与城有机融合;港,要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在8月16日的会议上,苏州市委明确提出,太仓要把港产城一体化作为第一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全力做好“以港强市、以市兴港”这篇文章。

  “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港口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相互衔接,抓好港区中心区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功能配套,让港区更精致、更有温度、更具烟火气;要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引进更多总部型、税源型、平台型优质物贸企业,推动航运金融、保险等产业发展,把‘港口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

▲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具体到“港”来说,此次会议上亮相的《关于推进苏州港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太仓港区为苏州港核心港区,太仓港区、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和内河港区联动发展。这意味着,在苏州市域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太仓港将成为“苏州制造”从家门口出海的主通道。

  太仓市委、市政府明确,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的中心工作,坚定实施“以港强市、以市兴港”战略,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向海而生的太仓,再次扬帆起锚,驶向更广阔的 “深蓝”。

  五

  2021年12月17日,“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首次发射升空,这枚火箭搭载了一个叫做“火种一号”的生物荷载装置,里面有0.03微升(1微升=0.001毫升)的小鼠脂肪干细胞。

  这是中国的首个商业航天生物载荷,旨在探究干细胞在太空条件下的失重力和偶发伽马射线的特殊条件下的分化状态和再生潜能,以获得地面难以获取和重复的实验数据。

▲民营航天企业“火箭派”研发的生物荷载装载,搭乘“华羿一号”亚轨道火箭升空。

  这项在距离地面255公里的大气电离层中进行的实验,吸引了很多太仓人的注意,因为,研发“火种一号”的民营航天企业“火箭派”,于2021年9月落户太仓高新区。

  “火种一号”,并非太仓航天航空产业的唯一“火种”——

  2020年10月24日,太仓—德累斯顿航空新材料创新中心揭牌,太仓高新区签约引进了总投资70.5亿元的十大航空产业项目和总投资26亿元的十大航天产业项目;

  2021年2月18日,苏州市政府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在太仓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1年4月26日,大飞机苏州(太仓)航空产业园揭牌;

  2021年7月9日,中国(太仓)首届航空航天精英峰会举行,太仓航空新材料及结构检测平台、太仓长三角燃气轮机创新中心揭牌,长三角航天先进制造联盟成立……

  接二连三的“大动作”,释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太仓在走向“深蓝”的同时,挺进“深空”。

  航空航天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皇冠”。太仓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哪来的底气?

  太仓人的手里,至少握着两张“王牌”。

  一张“王牌”,是邻沪的地缘优势。太仓是整个长三角地区中靠上海最近的县级市,其市中心和上海人民广场之间的直线距离仅41公里,因此,太仓也最容易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30年前,太仓开始承接上海汽车产业的“溢出”,到现在已经聚集了1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今,承接上海航空航天产业的“溢出”,对太仓而言“理所当然”。

▲德国工程师在培养太仓本土技术人才。多年来,太仓与德国形成了从产业到人才的全方位合作。

  另一张“王牌”,是对德合作30年的积淀。目前,太仓已聚集了443家德企和超50家全球“隐形冠军”企业,形成了以汽车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精密零部件领域具有很强的生产技术优势。

  所以,在长三角一体化和发展壮大航空航天产业的国家战略“风口”中,太仓强势“起飞”。

  六

  太仓提出把航空航天产业作为“十四五”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航天航空产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到2025年,打造3-5个航空航天特色产业园,引培专业平台载体超20家,力争全市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350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

  太仓对“深空”的渴望有强烈?透过《太仓市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专项政策(二十条)》,可见一斑——

  支持产业集聚发展。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支持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来投资或开展产业合作;优先保障航空航天产业用地指标;对研发和生产性服务类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奖励,对生产制造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年生产设备投资500万以上(不含税)的项目按投资额进行补助,单个企业年补助额最高1000万元;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经江苏省及以上认定的首版次工业软件,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分别给予省级最高500万元和苏州市级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鼓励企业上市。对在境内外资本市场实现IPO上市、新三板挂牌融资的航空航天企业,给予最高1700万元奖励;

  加快产业人才集聚。对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扶持。对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和最高300万元安家补贴。对紧缺人才给予最高15万元薪酬补贴……

  七

  绰号“胖妞”的运20大型运输机,是家喻户晓的明星机型,其4台大推力引擎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在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平台载体、扶持政策等4台“引擎”的驱动下,太仓的航空航天产业爆出了“超音速”。截至目前,该市已聚集相关企业100多家,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产业规模。

  那么,太仓究竟在搞什么样的“飞机”?

  2020年底,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太仓高新区入驻太仓航空新材料创新园。该公司是由中科院金属所原所长、钛合金研究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杨锐带领中科院金属所团队设立,具备年产6万片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毛坯和300吨钛合金结构件的生产能力。

  华钛瑞翔总经理刘荣华介绍,他们的低压涡轮叶片使用钛铝合金来取代的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密度低(仅为4.5g/cm³)、比强度高、综合性能优异,从而实现飞机发动机的涡轮盘和涡轮叶片的重量减半,能够大幅度提高飞机的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华易航(苏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曾是一家默默无闻的模具企业。因为机缘巧合,该企业与相关高校合作,为校方提供航空航天方面的实验工具。

  2019年,华易航落户太仓,从事航空金属管道、软管、钣金件的研发、加工、销售、维修等业务,现在,该公司已成功进入中国大飞机产业圈,“从一家中低端的加工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设计生产飞机‘血管’的科技创新企业——在太仓这片沃土上,我们实现了不可思议的转型升级。”华易航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8月签约落户太仓高新区的吉太航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参与民用飞机项目的民营龙头企业。航空电子是吉太航空科技的重点研发攻关领域,据悉,该公司已成功研发飞机备用导航显示器试验件,能够在飞机“黑屏”的状态下提供应急导航,保证飞行角度偏差小于0.01度;另一款应急卫星通信产品已进入详细设计阶段,预计明年8月份完成装机试验,年底实现批量生产。

  这三家企业,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太仓市委、市政府的决心与诚意。

  刘荣华说,华钛瑞翔落户太仓之初,市领导就明确表示“研发生产之外的事,不需要你们操心”,“太仓说到做到,从市领导到基层工作人员,个个都像‘店小二’似地热情服务……”

  海阔天空。

  扬帆振翅的太仓,志在万里。

(策划:高岩 王乐飞 采写:高戬 顾志敏 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