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创新搭“舞台”,托举青年发明“展身手”

来源:陆晨阳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9-09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创新前十强。这份成绩背后,不仅是中国在研发投入与高科技出口上的持续突破,更有一大批青年发明家以蓬勃的创造力,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

从实验室里的孜孜不倦,到创新道路上的执着求索,一群中国青年正在效率至上的时代选择一条更慢、更长的发明之路。此前,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颁奖仪式在上海顺利举行,这些年轻参赛者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名次,而是如何激发个人潜能、回应真实需求,以青春力量共同绘制未来的社会图景。

青春“探照灯”,照亮“需求盲区”。青年创新往往始于对他人困境的细微体察。当席桑榆发现传统脊柱侧弯支具五十年未有改进,无数少女因佩戴痛苦而放弃治疗时,她选择用八个月时间投入调研,重新设计支具。程思睿因为注意到听障朋友在聚会中的沉默,毅然投身手语识别技术研发。陈培鸿则带着儿时对药品掰半的疑问,最终研发出精准的3D打印药品技术。发明家精神,往往始于看见“看不见的人”并勇敢追问“为什么不能更好”。以纯净的眼光观照世界,将温情的初心转化为创新的起点。

创新“马拉松”,践行“久久为功”。创新之路从来都不平坦,发明往往像一场拉锯战:理想召唤前行,现实却层层设障。外界对速度和成果的强调,常让长期打磨的发明显得“不合时宜”。席桑榆的支具虽然获得国际认可,却因临床试验的高成本而不得不暂缓推进;陈培鸿的3D打印药物原型曾被质疑过于理想化;程思睿的团队也曾为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而苦恼。但这些年轻人从未选择放弃,正如陈培鸿所说,他们选择“在无人问津处播种,在万众瞩目前生根”。这种长期主义的坚持,是对价值的坚信,是对意义的坚守。

时代“育苗棚”,托举“创新跃升”。中国创新排名的提升,离不开日益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对青年人才的滋养。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健全,到产学研协同机制的深化,从“双创”计划的支持,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国家为青年发明家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这片创新沃土让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让更多青年敢于“跳进创新的冒险里”。

全球创新指数记录着中国创新的进步,而青年发明家们则是这种进步最生动的注脚。创新不是冷冰冰的指标,而是有温度的选择;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触手可及的微小坚持。当无数青年将个人智慧融入时代潮流,用创新之力回应社会之需,中国创新的必将更加可期。(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