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人水和谐共生,江河共治守护“一泓碧水”

来源:卢晋如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7-03

江河安澜,国之大者;水润民生,民之所盼。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擘画了深入实施国家“江河战略”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大江大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江大河的治理,关乎亿万民生福祉,更牵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江河安澜系国本,水润民生显初心。江河治理,一头连着防洪保安的国家生命线,一头系着饮水安全的民生底线。其成效绝非抽象数字,而是直接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提升。“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的警钟长鸣。曾几何时,“黑臭水体”令人掩鼻;如今,经过系统治理,“水下森林”生机盎然。百姓脸上绽放的笑容,正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科学论断最生动的注脚。江河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破壁协同聚合力,流域共治开新局。大江大河奔流不息,其流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从不因行政边界而止步。传统治理模式下“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困局,曾是制约江河保护治理成效提升的最大瓶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创新实践,为全国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板和成功路径。以流经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三地的太浦河为例,过去因“一河三标准”、各自为政,治理一度陷入僵局。示范区成立后,三地勇于打破行政藩篱,“联合河长制”应运而生,在水质监测、执法会商、河湖保洁等领域建立起高效顺畅的常态化协同机制。曾经的“争议河”,如今蝶变为水鸟翔集、游人如织的生态廊道。

制度创新筑根基,长效治理固根本。长三角在探索中形成的多层次、立体化协同治理体系,为完善国家江河保护治理体制机制贡献了宝贵的实践支撑。《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将47个跨界河湖纳入共保联治范围,“一河三湖”等重点水域建立起联合河湖长轮值制度,定期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确保监管无死角、责任全覆盖。浙江与安徽共同打造的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已从初期单一的资金激励,升级发展为涵盖水质保护提升、绿色产业协作、人才技术交流等多维度的综合性生态补偿机制。区域内数百个水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现数据实时互通共享,三地环保人员携手巡河、联合采样、分头检测、信息互认的场景,正是“流域一盘棋、治理一张网”协同理念的生动实践。

今日太浦河畔,碧波荡漾,白鹭翩跹,是三地勠力同心、共治共享的鲜活见证。放眼神州大地,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深化拓展,到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跨省协同执法,再到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的生态复苏行动,一系列重大实践正在深刻重塑人水关系。当每一条河流都有尽责的守护者,每一片水域都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江河所承载的文明血脉必将生生不息,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必将谱写新的永恒诗篇。(卢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