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数字化方案出炉,“舌尖革命”迈入智能化深水区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为中国食品工业注入一剂“数字强心针”。《方案》明确提出了一系列“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直指中国食品工业提质增效的核心痛点,标志着国民“菜篮子”正式迈入智能化深水区。
政策领航,绘制转型“路线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的工业革命将深刻重塑人类社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24年数据显示,其贡献了4.7%的工业资产、5.6%的工业增加值和8.7%利润总额;在稳就业方面,更是贡献了8.4%的企业单位数和6.8%的用工人数。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食品工业也亟待完成数字化的“华丽变身”。尽管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63.3%,但中小企业仍普遍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方案》以“4大行动、18项措施”构建了系统性推进框架,将食品工业数字化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其中,“筑基聚力赋能行动”通过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举措,为中小食品企业清除转型门槛;“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行动”则推动5G、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与食品全链条深度融合。
因业施策,按下升级“快捷键”
当前,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稳步前行,但内生动力不足、细分行业差异大、要素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亟待破解。地方政府、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差异也较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完成“机器换人”的初步转型后,对进一步开展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动力。《方案》以“一企一策、因业施策”的思路,要求深入挖掘典型应用场景,为行业细分领域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流程型行业(乳制品、饮料)聚焦智能工厂建设;劳动密集型领域(酿酒、水产加工)主攻设备自动化;新兴赛道(预制菜、生物制造)探索关键工序智能化、质量追溯数字化管理等。这种分类攻坚策略,让数字技术红利精准滴灌至产业链末梢。
生态重构,打造产业“新引擎”
食品工业数字化不仅是生产的革新,更是消费体验的重塑。《方案》强调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构建食品从田园到餐桌的数字生态链: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消费者可追溯一块牛排从牧场饲养、屠宰加工到冷链物流的全生命周期;生鲜电商平台凭借算法精准预测区域消费偏好,动态优化采购与仓储策略,大幅降低生鲜商品滞销率。数字技术在弥合产销信息鸿沟的同时,正塑造着安心、透明、个性化的现代食品消费图景。在江苏,这样的实践由来已久:苏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建立10个现代化生产中心、3个研发中心、800多家线下专卖店,按照标准严控各关键工序,建立全链路质量追溯,确保每一件产品均可正向追踪及逆向查询,成为中式糕点电商和“出海”领军者;在南京卫岗乳业的数智化工厂里,原料奶入厂到成品离厂要经过近百道质检和检测程序,牛奶从工厂送到订户奶箱,全程冷链不超过5小时。
随着《方案》的落地,“舌尖上的中国”加速向“云端上的美味”蜕变。数字时代,“民以食为天”的古训将拥有全新的注解:用数据守护养分,用算法提升滋味,让每个普通人的餐桌,成为技术赋能民生最温暖的见证。(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