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长三角戮力同心,不负使命“挑大梁”

来源:唐乃亮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6-07

6月7日,第七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江苏南京举行。论坛各方围绕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进行了深入交流。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从上海外滩的璀璨灯火到杭州西湖的潋滟波光,从苏州工业园区的智能制造到合肥科学岛的量子研究,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长三角这片热土上悄然发生。战略实施七年来,长三角以磅礴之势,擘画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壮丽画卷。

谋发展新路: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长三角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率先试行“一业一证”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个工作日;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江苏“不见面审批”模式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典范;安徽“科大硅谷”建设跑出创新加速度。这些改革举措,无不彰显着长三角地区勇挑重担、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在破除行政壁垒方面,长三角更是走在前列。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建立了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协作机制,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合力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区域协同的巨大红利。

聚创新动能: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合肥“量子大道”,科大国盾的工程师们与上海交大团队联合攻关;在张江实验室,苏州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人员正使用同步辐射光源解析蛋白质结构。这种创新协同,已成为长三角的日常图景。统计显示,长三角集聚全国30%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均占全国半壁江山。沪苏浙皖紧密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在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维度取得丰厚的成果,有效发挥了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更为可贵的是,这里形成了“上海原始创新—苏浙皖转化落地”的良性循环。创新生态的成功构建,正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中国方案。

惠民生福祉:一体化发展成果可感可及。清晨,南京市民王阿姨在社区医院刷医保卡就能挂到上海专家的号;午后,杭州某企业员工通过"跨省通办"窗口半小时办妥了安徽老家的不动产登记;傍晚,宁波的退休教师正在嘉兴的养老社区参加书画班。这些民生服务的“软联通”让一体化成果触手可及,切实增强了群众获得感。目前,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覆盖医疗机构超2.1万家;超15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受理、无差别办理”;长三角高铁营业里程超过7700公里,"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在民生感受度上,长三角一体化正在不断走细走深走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长三角正以“勇挑大梁”的担当精神,奋力书写一体化发展新华章。(唐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