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告别“野蛮生长”,撑起租房市场“法治晴空”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房租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9月15日起施行。作为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住房租赁市场的行政法规,该条例涵盖出租、承租、租赁企业、经纪机构等多个方面,重点打击“黑中介”、“二房东”、“群租房”等长期存在的市场乱象。随着《条例》的施行,租房市场将告别“野蛮生长”的里程碑,全国近3亿租房群体也有了“定心丸”。
新规亮点,剑指租房市场“沉疴”。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租房人口已接近2.6亿,2025年有望突破3亿大关。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房屋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3.2万亿元。《条例》犹如精准的手术刀,切中“黑中介”“二房东卷款跑路”“随意扣押金”等市场顽疾。对租客而言,新规带来了多重保障:房东不得擅自进入租赁住房,除非租客同意或遇紧急情况;押金不得随意扣减;厨房、卫生间、阳台等非居住空间被明确禁止单独出租用于居住。针对中介乱象,条例亮出“利剑”:发布虚假房源最高可罚10万元;中介发布房源前必须实地查看并核对房东信息;从事转租业务的中介或“二房东”必须设立资金监管账户,防止卷款跑路。
法治护航,构建租购并举新制度。《条例》的颁布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一环。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首次提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今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条例》第五条明确:国家鼓励出租人和承租人依法建立稳定的住房租赁关系,推动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这一规定为“租购同权”奠定了法律基础。在房地产市场迈过供需平衡点、步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条例鼓励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支持企业盘活改造老旧厂房、商业办公用房等存量资源,对消化存量房屋有着积极意义。
挑战仍存,未来之路任重道远。尽管《条例》在多方面取得突破,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挑战。租购同权的落实存在现实差距,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租房者与购房者享有的权益仍有明显差距。租赁市场分散、地区差异大的特点,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各地如何平衡监管力度与市场活力,如何具体落实租金监测机制,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关键。条例要求建立住房租赁企业、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评价制度,将违法违规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机制的完善程度也将直接影响法规实施效果。
随着《条例》落地,租房市场正式进入“法治化时代”。当3亿租客真正享受到“租得放心、住得安心”的法治保障,住房租赁才能真正成为与购房并行的体面选择。这部条例不仅规范了一个市场,更在重构一种“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城市文明新生态。(唐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