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小苏超”,可不能“小看了” 文/娄欣叶

来源:娄欣叶 责编:谢瑞丽 时间:2025-06-18

近日,一场被苏州本地网友亲切地称为“小苏超”的足球赛事闯入公众视野,正是它“接地气”的特质收获网友追捧。前有造梗王“苏超”的火热,如今接力“上新”的草根赛事“小苏超它的价值和意义可不能“小看了”。

绿茵场上全民体育基因。苏州的足球氛围从不局限于职业联赛的看台,工业园区的白领联赛、太湖边的乡村足球赛,早已让足球成为城市生活的“毛细血管”。近年来,苏州创新“公园+足球”模式,全市已建成50个公园绿地足球场,构建起家门口的足球运动圈,让市民抬脚就能踢球。此次“小苏超”设置11人制公开赛与1V1单挑赛,将参赛门槛降至“会踢就能上”,仅太仓就有两支“素人队伍”跻身四强。这种“零门槛”的赛事设计,恰是苏州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竞技哲学里的营商密码。“小苏超”最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其暗合苏州营商环境的竞技哲学。正如苏商秉持“各展所长、合作共赢”的理念,赛事中草根球队与职业梯队的切磋绝非“零和博弈”。业余球员在与高水平对手的较量中积攒战术规范,观众则从绿茵拼搏中读懂体育热爱。这种“双赢”思维,恰似苏州产业结构中传统制造业根基与新兴产业突破“各美其美”的格局,既保留传统优势,又开拓创新赛道,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流量数据里的经济脉象。观赛人群的流动轨迹,藏着城市经济活力的密码。“赛事经济”的蝴蝶效应,与苏州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0%的宏观数据形成奇妙呼应。就像“苏超”主客场赛制带动的文旅消费链,“小苏超”同样通过“足球+文旅+消费”的组合拳,将体育流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数据。当球迷为进球欢呼时,他们踏出的节奏不仅仅是体育爱好的狂热,更是苏州“夜经济”的消费发展节拍。

从草根球员的汗水到城市发展的脉动,“小苏超”如同多棱镜,所体现的意义和价值可不小。它折射出苏州群众体育的普惠温度,照见营商环境的共赢智慧,更映现经济生态的蓬勃活力。当评弹旋律与球场欢呼在姑苏城交织,这场没有“0:0”的赛事早已证明,真正的城市IP,从来不止于绿茵场的胜负,更在于能否让每个“小苏超”参与者都成为苏州城市大故事的书写者。(娄欣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