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桥:打响苏南反“清乡”第一枪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策划了对大江南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清乡”的阴谋。1941年7月1日,“清乡”拉开序幕,苏南地区的乡村首先迎来一场残酷的风暴——日伪集结重兵开始“清乡”。
如何粉碎日伪“清乡”,激励民众抗日信心?1941年7月上旬,新四军六师五十五团七连与太仓地方武装主动出击,攻打日伪新建立的方家桥据点,打响了苏南反“清乡”斗争的第一枪。
据史料记载,1941年7月,日伪开始对太仓地区“清乡”,进入太仓“清乡”的兵力有3000多人,分驻于城厢、沙溪、璜泾、浮桥、浏河等地。同时,日伪在太仓长江沿岸和太浏公路沿线用竹篱笆和铁丝网,构筑了一条54公里的封锁线。大范围封锁后,日伪军进驻集镇,利用主要河流、公路为界,占领、分割“清乡”区域,形成网状封锁。
当时,在日伪封锁线内,反“清乡”主力部队五十五团仅6个连,不到1000人,敌我力量悬殊。7月上旬,七连从常熟前来太仓,与县党政机关人员会合,开展武装反“清乡”斗争。侦察完方家桥地形后,决定由七连担任主攻,县大队配合阻击,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激战时,因敌情有变,部队撤出了战斗,但也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打乱敌人的“清乡”部署,极大鼓舞了太仓地区民众的抗日斗志。
对于这段历史,方桥村村民龚立群说:“我们这个地方都是平原与河流,房屋也小。打仗打得比较激烈,这一场仗从傍晚开始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
如今,四张泛黄斑驳的报纸、一个破旧的铝制水杯,是保存在太仓革命历史陈列馆里与方家桥有关的两份实物。馆内,棕色展板上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描述苏南地区反“清乡”斗争的历史,再现当时的抗战情形。在浮桥镇方桥村(过去的方家桥)八组附近,记者看到了“方家桥战斗遗址”石刻,不远处的农田就是打响苏南反“清乡”第一枪的地方。
方桥村党委副书记陆雅萍说:“先辈们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抗战的胜利,换来了现在和平繁荣的生活,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方家桥的硝烟虽已散尽,但其孕育的精神已融入太仓血脉。
浮桥镇方桥村创作编排了红色情景剧《第一枪》,以该历史事件作为创作背景,以当年亲历该事件的百岁老人老龚为主线,回忆了当年事件的始末,生动地展示这场战斗,重温那段苦难、辉煌的战斗历程,追寻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岁月。通过红色情景剧再现,让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进一步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坚定信念。方桥村剧团还通过走进其他村、社区书场开展巡演,让更多人了解方桥人民的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现如今,方桥村将反“清乡”第一枪融入了村史馆建设,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记者 姜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