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以体育为擎 育强国少年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青少年的体质康健,既是个人成长的“元气根基”,亦是教育强国大厦的“钢筋铁骨”。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20条举措织密学校体育发展经纬,为破解青少年成长痛点提供对症良方,其核心价值在于凸显体育育人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体育绝非单纯的强身之术,而是滋养全面发展的育人之径。在校园的运动场上,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挺拔的身姿与充沛的精力,还有突破自我的自信、团队协作的意识与直面挑战的勇气;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实践中,运动承载的不仅是竞技乐趣,还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基因与精神信仰的传承。《意见》的出台为校园体育发展注入政策动能,各地当以政策为帆、创新为桨,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转化为可供执行的方案,让体育育人的浪潮浸润校园每个角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让孩子们脚下有力、眼里有光。
深化教学改革,筑牢青少年“健康地基”。《意见》明确“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刚性要求,标志着体育已从校园教育的“边缘点缀”跃升为育人体系的“核心支柱”。落实这一要求,关键要在“时间落地”与“质量提级”上双向发力。一方面需以制度刚性护航体育时间,杜绝体育课被随意占用的现象,让体育成为校园教育的“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另一方面要推动教学创新,摒弃“放羊式”教学,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设计科学课程,让每一次体育活动都能有效提升体质、锤炼意志,真正发挥以体育人的基础作用,为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起好步、跑得远打基础。
健全支撑体系,为体育育人激活多元发展动能。青少年体质强健是系统工程,离不开师资、场地、评价等多维度的协同保障。针对传统校园体育存在的短板,需靶向施策构建完善体系。师资层面应打造“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队伍,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破解人才短缺难题;场地方面要推动校内设施提质与社会资源共享,让运动空间从校园延伸到社区,确保学生“有地可运动”;评价维度需建立“监测—干预—反馈”的闭环机制,摒弃单一的体能测试模式,将过程性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推动评价从“结果判定”向“成长护航”转型,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培育体育文化,为青少年涵养“精神之韵”。体育的深层价值,体现在筋骨强健之外的人格塑造与精神淬炼。《意见》将校园体育文化培育单列成章,正是对这一价值的深刻把握。从课间操队列中淬炼的纪律意识,到赛事竞技中彰显的拼搏精神,再到团队运动中凝聚的协作理念,体育文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滋养着学生品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需要通过常态化赛事搭建展示平台,让青少年在竞技中对体育规则和体育精神形成深入理解;也需要挖掘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将运动与文化传承相结合,让青少年在挥汗中感受文化魅力,实现“以体铸魂”的深层育人目标。
体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当运动成为校园新风尚,当更多青少年在阳光下挥洒汗水和欢笑,体育必将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劲引擎,让新一代青少年以强健之躯、昂扬之姿,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