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宫”落成倒计时:馆长吴志华,一念四十年
“如果可以对四十年前,初见故宫的自己说一句话,您会说什么?”
“我想说,‘我回来了’。不是游客,而是一分子。我们一起努力,把故宫文化传播出去。”
整整四十年前,吴志华第一次到北京故宫。当时,他还是一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大一学生。如今,他已成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首任馆长。
今年5月18日,可能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展前的最后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远程专访吴志华。一个,透过办公室的窗看得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一个,隔着护城河就是北京故宫角楼。
同有蓝天万里云。
\
△【视频】“我回来了”
倒计时
2015年9月,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康文署副署长的吴志华陪时任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到北京参加活动。大雨致两人返程航班延误,在故宫喝咖啡时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闲聊,说起要做香港“故宫”。他当时不敢发声,“觉得不可能”。
2015年底,香港特区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建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书面请求。吴志华参与了博物馆最初的设想、筹建,直到辞去原职,正式担任首任馆长。
日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接受采访说,她有信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明年6月底前成功开展,这也是她特首任内最大的心愿。吴志华虽然感到“压力很大”,但仍有信心,全力以赴。
庄胜春:有报道形容您和几十位同事现在是“发足狂奔”的状态,最着急的是什么?
吴志华:我们团队现在只有60人左右,到明年开馆100多人,一个人承担两三个人的工作。新馆很多展厅还没有盖好,要规划。还有一个重点,要照顾好文物。
庄胜春:乍一看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造型,可能不会想到故宫。请馆长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设计?
吴志华:我们不单是把故宫文物拿到香港展出,还要展示香港特点,用现代的眼光来演绎。这个建筑有现代感,也有传统文化的元素,与展览要表达的内容一致。
庄胜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已从北京故宫的180余万件藏品中挑选了879件,您都有参与吗?
吴志华:有参与,最近一年大家都在专心做这个工作。我们展示给观众的不单是精品文物,关键是文物的文化内涵,它们代表着最好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从多元的角度,用当代的眼光,去看北京故宫的文物,把古代跟当代结合起来,使观众的感受更立体。
庄胜春:故宫藏品的轮换规划是怎样的?
吴志华:开幕约有800件展品,书画展出一至三个月后要还回去,有一些丝绸之类的展品也不能展出太长时间。开幕一两年后,可能每年都有700件文物在这里。我们计划全面表达北京故宫的文物、历史等,每一件文物都要有一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观众感受到,原来我们的文化是一路相传下来的。
庄胜春:之前您多次提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不是北京故宫的分馆,怎么来理解?
吴志华: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今年年初,“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未来,香港可以把中国文化带到世界,把世界文化带回中国。
开馆日、打卡地……答网友问
央视新闻《相对论》也通过大湾区之声和点新闻、大公文汇等媒体平台征集了一些香港网友的提问——
Q:北京故宫能否应香港市民要求或呼吁,借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某一特殊文物?
A:当然可以去尝试。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做了很多群众互动,问他们有什么期待。将来我们会开发一个平台,看看大家希望看什么东西。博物馆不是专家运营的博物馆,博物馆是全民的。
Q:北京故宫有一个文物医院,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否也会邀请他们来做一些文物修复的展览?
A:最近跟香港高校校长对话,他们提出学生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对文物修复很感兴趣。这几天我有一个想法——能不能在香港建一个流动文物医院,去各个学校讲解文物修复的情况,邀请学生操作?应该大受欢迎。回去我和团队想一想。
Q:北京故宫最吸引游客打卡的地方是红墙,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否也会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以让市民去打卡?
A:我们也有一个矮矮的红墙,现在看不到。将来大家可以来寻找这里的故宫元素,打卡。
Q:未来与台北故宫,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A:会有。大家合作的意愿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如果要做文物交流,还需要一点点时间。我们最近在网上举办了第一期三地的故宫文化讲座,希望我们推动的交流不只是国际上的,中国三地也会达成交流的愿望。
↑曾在北京故宫实习的香港年轻人↑
“不敢说”的愿望
其实,在和北京故宫多年合作的过程中,吴志华心里早有在香港办个“故宫”、展出故宫文物的想法,但是“不敢说”。如今,他仍有一个“不敢说”的愿望。
庄胜春:筹建的这段时间也是香港最不容易的几年,还有疫情。筹备过程中,您有没有觉得做不下去的时候?
吴志华:有困难,但没有觉得做不下去。“黑暴”期间,有时候封了路建筑材料不能运过来,就研究海运。大家积极地找方案处理,很多问题就处理好了。
我们做好防疫检查方案,去年到现在为止,很幸运工地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病例。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解决困难,把这个不容易的工程做好,个人感觉更开心。
庄胜春:您最焦虑的是什么时候?
吴志华:有些人受到不好的影响,在外面搞破坏,会担心他们来我们工地。当时我们把外面的牌子拿了下来,让大家不知道这里是香港“故宫”。最后,没有发生不好的事情,工程能够往下推进。
2010年《清明上河图》(动态版)来香港展览时非常火爆,21天,92万人,每七个香港人就有一个去看了,而且他们看的时间都非常长,一个小时。这也是我们想建香港“故宫”的背景。
庄胜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这几个字对如今的香港来说也特别贴切。您怎么看待这个主题?
吴志华:香港过去几年经历过一些社会动荡,现在慢慢恢复过来。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未来发展怎么样?香港在国家发展的大局里又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要往前看,有一个新的定位。
庄胜春:如今,国际上的争端还是非常多。您有没有对文化交流的价值产生怀疑的时候?
吴志华:没有,反而觉得我们有更好的空间。政治上,我们可以通过外交表明立场。在民间,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说明中国文化、中国人并不是一些媒体偏见报道中的那样。当今的世界格局,文化交流是我们文化工作者更大的使命,要为国家文化发展、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作贡献。
Loaded: 0%
Progress: 0%
-5:37
△【视频】香港“故宫”馆长:曾因担心激进分子而撤下故宫牌子 对未来充满信心
庄胜春:眼看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就要落成开展了,之前这还是一个不敢说的心愿。现在还有没有不敢说的愿望?
吴志华:当然有,太大了。跟你分享一下,我的愿望就是把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变成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
庄胜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凭什么,可以有这样一个大的愿望?
吴志华:第一,国家支持。没有国家支持,没有北京故宫支持,我们做不了。第二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人才、网络、地理特点,我们有信心可以做到。
按计划,2022年4月,第一批故宫展品就要出发、前往香港。从角楼到九龙,故宫的故事,静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