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突破“15亿千瓦”,沉着应对“火力大考”巅峰时刻
据国家能源局公布,全国最大电力负荷继今年7月4日首创新高(14.65亿千瓦)、7月7日再创新高(14.67亿千瓦)后7月16日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首次突破15亿千瓦,最大达到15.06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5亿千瓦。这相当于每秒消耗1.7万吨标准煤的能量在电网中奔涌,照亮千家万户,驱动工厂轰鸣。高温与经济回暖的双重引擎,正将中国电网推向前所未有的负荷巅峰。
高温牵动民生,空调负荷背后是全民“清凉保卫战”。当16省电网负荷36次打破历史纪录,每一度电都承载着民生温度。江苏激活全域新型储能电站,在用电尖峰时段集中放电,可满足4800万户家庭一小时用电,相当于将“电力充电宝”效能发挥到极致;深圳虚拟电厂将商超空调、新能源汽车等分散资源整合为“电力调度军团”,构建起一张动态响应电网需求的“能量互联网”。这些“黑科技”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民生保障的温度计。当室外温度飙升,室内清凉成为基本需求,电力保供即是守护百姓生活的生命线。国家能源局“一省一策”精准调控,将电力紧缺风险化解在调度指令之间,让民生用电安全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
助力经济复苏,5500万千瓦增量紧跟“发展脉动”。惊人的5500万千瓦同比增量,相当于新增一个中等省份的用电规模。在山东港口,昼夜不歇的桥吊装卸着外贸集装箱;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赶制订单的机器在夜间错峰运转;重庆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为数字中国建设持续输出算力。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复苏的立体图景。当“气候敏感度”叠加“经济复苏度”,电力系统承载的不仅是电流,更是发展信心。工业用电量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上半年5.3%的增速印证了实体经济的企稳回升。每一千瓦负荷增长的背后,都是市场预期修复、产业链条转动的真实写照。
驱动绿色转型,负荷峰值下能源革命跑出“加速度”。面对历史性负荷高峰,保供不再依赖传统煤电的单一扩张。在内蒙古草原,风电机组以超过40%的利用率输送绿电;青海光伏基地通过“青豫直流”将清洁能源直送中原;浙江电网将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纳入智能调度系统。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突破35%,新型储能装机较三年前增长近5倍。负荷峰值恰成为检验能源转型成效的“试金石”——当15亿千瓦的用电需求与“双碳”目标相遇,中国正以智慧电网为枢纽,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让能源革命在用电尖峰时刻按下“快捷键”。
电力负荷突破15亿千瓦,是多重考验叠加的“三重门”,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能源“成人礼”。它考验着我们在极端天气下守护民生的温度,在复杂环境中稳定经济的精度,在转型压力下推动变革的力度。唯有持续锻造“保供”与“转型”的双重能力,方能端牢能源饭碗,支撑中国巨轮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唐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