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一体化”中的创新力学

来源:苏州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2-09-12

2022年9月12日《苏州日报》A01版

  在高校创新资源的赋能驱动下,以创新发展动力、动量、动能的一体强化,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率的要素资源整合——

  太仓:“一体化”中的创新力学

  9月5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正式启用。对太仓来说,这一天不仅是城市能级和知名度的持续提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推进人才战略和产业创新转型的时代新篇。

  可以预见,西浦太仓校区所在的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将迎来人才第一资源的集聚、创新第一动力的聚变,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厚积而发。

  以5平方公里的科教创新区为牵引,太仓将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乘着长三角一体化、苏州市域一体化推进等“东风”,在更大范围、以更高效率加速创新要素资源整合,在动力增强中增添新动量,在动量膨胀中释放新动能,以创新发展动力、动量、动能的一体强化,实现在“一体化”大局中的跨越发展。

  新动力——

  “洼地”变“高地”的时代更替

  创新发展、动能转换,人才是紧要。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长期以来,高校资源一直是太仓人才工作的洼地。

  放眼苏州市域内,周边的兄弟城市已经补足了这块“先天不足”,张家港是全国首个拥有大学的县级市,常熟是首个拥有本科院校的县级市,昆山是首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县级市。各地政府与地方高校围绕政产学研用,百花齐放,多彩纷呈。

  历史的时间线在2018年有了新起点。

  当年1月15日,太仓市政府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3月26日,太仓市政府与西交利物浦大学签署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同打造西浦融合式教育太仓新模式。

  短短两个多月内,深度牵手两所高校,太仓的创新前景与空间一下子被打开,具备了人才集聚发展的新优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城市能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洼地”瞬间成了“高地”。这既是高校基于自身发展的“用脚投票”,也是太仓多重战略机遇叠加赋能的“实力光环”。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5条新建铁路将在太仓交会,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彻底打开了链通国内统一大市场物理通道的太仓,将是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枢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资源的加入,是市场为太仓即将开启的新一轮跨越发展补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高校时代”的梦想照进现实,这座城市的“最强大脑”开启了加速升级。

  数据统计,近年来,通过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太仓集聚高层次人才超2.4万人,各级领军人才突破800人,人才事业蓬勃向上发展。今年以来,已落户科技人才项目243个,总投资近80亿元。

  根据规划,到2025年,西浦太仓校区将为当地每年输送不少于2000名具有国际视野、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预计到2026年,西浦太仓校区的在校学生人数将超8000名。

  时代更替,这是太仓为新时代开篇写下的注脚。

  新动量——

  “局部”与“全局”的坐标变换

  就在西浦太仓校区的南侧,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的太仓智汇谷正在一天天长成。在大学周边,科教创新区正在布局建设“两谷一港”科创孵化体系。

  其中,智汇谷包含SEED创新中心、研发楼、商务办公楼,以及人才公寓、配套商业等,将于2023年投用,打造集研发、办公、交流、配套消费和居住于一体的国际化科创社区,放大、倍增高校对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

  而在太仓全市,今年计划新增90万平方米载体面积,未来三年力争新增载体孵化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通过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成长服务。

  “创新”二字已深深镌刻在太仓的生长基因里。

  依托江申泾创新走廊和太仓大道国际人才社区两条轴线,娄江新城将实施“大孵化器”战略,统筹协调四大片区资源,建设科创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在全城版图上打通和拓宽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通道。

  另一条“走廊”,让娄江新城跳出太仓的城市框架,引领太仓融入更大的创新发展格局。

  作为娄江科创廊和虹桥北向拓展带的重要节点,娄江新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如楔子般嵌入苏州市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为太仓集聚创新发展的资源。

  今年7月,太仓和昆山签订协同合作发展备忘录,与昆山等板块共同构建高质量协同创新链。依托娄江这条横向科创走廊,太仓将加速融入环太湖科创圈与沿江发展带、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吴淞江科创带组成的“E”字形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西浦大学太仓校区自身就是市域一体化的生动实践。启用后,它将在校内资源的流动循环中,提升太仓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协同联动发展水平。

  “新城”与“节点”,这是娄江新城乃至太仓在未来发展中,对“局部”与“全局”的坐标变换,并以此实现城市发展空间的突破和颠覆。

  新动能——

  “变量”成“增量”的产业催化

  校地牵手成“姻缘”,地方追的是高校,求的是人才,谋的是发展。

  关键点在融合。直白地说,就是高校如何找准特点,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让特点成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这也是各地追逐高校的根本。

  当前,苏州正加快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在市域一体化发展下,太仓精准聚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现代物贸三个千亿级产业,和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三个特色产业组成的“3+3”产业集群。

  高校的到来,成为太仓创新发展的最大变量,为逐渐精壮的城市产业“骨骼”催生更多“肌理”。

  作为国内航空科研领域的实力“担当”,西工大携手太仓,共建长三角研究院和智汇港,聚焦民用航空、微电子、智能制造等领域,加速向民用航空领域拓展。

  有了西工大的实力加持,太仓吹响了进军航空产业的“集结号”,建载体、引人才、揽项目。目前,太仓已集聚航空航天上下游企业近百家,年产值超百亿元。

  在太仓校区启用仪式上,西浦大学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新示范基地、西浦全球创业与企业港揭牌,人才战略创新研究中心、全球金融市场研究中心、区域数据智能创新中心启用。

  而在专业设置上,西浦太仓校区则以区域产业发展为牵引,创建智能生态、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产金融合、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文化科技、芯片七大行业学院,为当地的产业升级源源不断输送高层次创新人才。

  变量正在催化更多的创新增量。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太仓支持科技型企业做优做强,通过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科技金融等,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的“科创梯队”。

  未来,太仓将与昆山统筹高校院所资源,打造昆太环大学科创生态园,探索联合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互设飞地孵化器,联合“揭榜挂帅”,联合技术攻关,相互提供实训基地,促进人才交流互动,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苏报驻太仓记者 顾志敏 周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