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欣语丨聚焦“数治中国”图景,提升民生“幸福温度”
7月2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灯光聚焦,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拉开帷幕。中央网信办、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释放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重磅信号:从构建城市智能中枢到深化适数化制度改革,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到全球协同治理创新,一幅以技术为笔、制度为墨的“数字中国”新图景正加速铺展。
筑基:数字底座打通城市“任督二脉”
数字基础设施是城市全域转型的“筋骨”。截至2024年底,江苏省累计建成5G基站29.4万座,其中5G-A基站2.6万个,5G Redcap基站11.2万座,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全省总算力规模达19EFLOPS,智能算力占比26.3%;苏州市算力规模超12EFLOPS,数据中心机架28万架,全国算力城市排名第六。苏州作为长三角算力枢纽节点,建成“东数西算”长三角(苏州)算力调度中心,提供5000PFLOPS算力资源,可支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的复杂计算需求。这些硬件投入不仅为数据流通提供通道,更为城市装上了感知神经和决策大脑。当数字底座如血脉般延伸至城市末梢,全域转型便有了坚实的立足点。
破壁:要素流通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数据要素的流通如同为城市注入“活水”。江苏省数据交易所2025年4月上线首批380个数据产品,涵盖金融、农业、工业等领域,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设施果蔬生产数据、南钢集团的智能配矿模型等,推动数据资产化。全域协同机制让“死数据”变成“活资源”。苏州大数据交易所上线人工智能应用专区,入驻数商近400家,上架数据产品近700个,交易额超3亿元。其“数据要素×金融服务”模式助力10余家企业获得数据资产增信贷款近亿元。扬州搭建“运河城市算力平台”,整合超20个城市算力池,以“算力券”降低企业时间成本超80%,采购成本下降超50%,资源匹配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1个月,实现优质普惠算力“随取随用”。这些实践印证了城市发展与数字要素流动的良性循环。
惠民:场景创新绘就民生“幸福图景”
数字化转型的终极坐标锚定在民生获得感。苏州作为千年江南古城,已将数字化建设融入了城市建设的肌理,在全国首创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14.2平方公里54个街区的每一处传统民居、历史院落等历史要素和人文典故都通过无人机、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等手段进行高精度建模,让古城保护更新有“数”可循。当技术回归人本价值,“数字友好”才名副其实。苏州市姑苏区为独居老人安装3万余个“一键呼”、智能水表等物联网设备,通过CIM底图和融合通讯技术实现24小时应急响应,已帮助解决近千次紧急需求。同时依托“惠姑苏”App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整合农贸市场、药店等20余类民生服务点位信息。当数字化转型从顶层设计渗入买菜就医、应急安保的细微处,城市便真正拥有了“数字温度”。
当数据要素在城市场景中自由奔涌,当市民在“指尖办事”中触摸获得感,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便从空间概念升华为发展哲学。这场静水流深的变革,终将让城市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更“聪明”的城市背后,始终是更温暖的生活。(吕桢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