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 太仓如何用好现有优势?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4-01-10

吴建国 

白斌 

张臻伟 

  沿江、临沪、对德,是我市对外开放的资源禀赋。聚焦“以港强市”“娄江新城建设”“对德合作”,如何扩开放、扬优势,在产业招引、项目建设等方面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出好“组合拳”?今年的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这一话题积极讲举措、提建议、谈感想。

  对外开放

  谋全局抓特色 做深做实“以港强市”文章

  当前,太仓把港产城一体化作为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加速推动“港口流量”转变为“经济增量”,高标准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如何做深做实“以港强市”这篇文章,是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市人大代表,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吴建国认为,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中,“产”是关键支撑,而项目又是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的发力点,因此,推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重点在项目。

  “太仓要坚持‘项目为王’的导向,着力推进‘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产业地标项目,加快临港产业发展和集聚,通过项目招引的‘大力度’推动发展的‘加速度’。”吴建国表示,港区是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又是“第一战略”实施的前沿阵地,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不断强化现代物贸、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延链,加快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航空航天两大先导产业建链,突出现代物贸特色产业聚链。在扩大临港产业规模的同时,要在提升产业质效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临港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统筹做好“增量提升”“存量优化”“质量突破”“变量赋能”四篇文章,不断提升发展“含新量”“含智量”“含绿量”。

  “一方面要谋全局,一方面要抓特色。”吴建国表示,港区背靠“长江外贸第一大港”,要充分用好区位优势,推动现代物贸产业发展集聚,积极打造个人健康护理产品生产销售中心、知名运动品牌物流销售中心、高端进口食材加工销售中心,着力把物流通道变为经济廊道,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的千亿级临江现代物贸基地。

  提速项目引建

  娄江新城开发向全域拓展

  娄江新城是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建设的“未来之城”。如何通过项目招引建设,丰富新城发展“骨血”?市人大代表、娄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白斌介绍,2024年是娄江新城拉开框架的关键年,全年排定建设项目65个,新城开发建设将从科教创新区“一点”向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智能制造区和临沪国际社区“全域”拓展。

  打造“沿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娄江新城承载“以港强市”文章的重要着力点。关于构建沿江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白斌表示,要加快对会展经济、港航金融、物贸总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港航相关服务业的招引,还要做好沿太仓大道两侧总部楼宇经济的开发,重点开工一批楼宇经济项目,同时加快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以闵嘉太线全线开工、北沿江高铁有序推进、通沪大道及融沪大道道路建设等,加快形成集聚区整体形态。

  作为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苏州对接上海“桥头堡”,这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不仅有效拉近了区域间的距离,在重点项目建设、商业项目招引上也为老百姓塑造了更高品质的生活场景。白斌表示,2024年,娄江新城将全力攻坚标志工程,确保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在内的3所学校全面封顶,瑞金医院太仓分院、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等重大项目年内竣工,中德创新城城市生活广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等项目年内开工。此外,还将围绕北虹桥国际Super Mall和十八港路TOD商业地块,推动意向商业地产企业加速落地,通过招引龙头商业企业,搭配大型商超,形成大商业体的整体形态。

  内外兼修

  推动对德合作迈向“互动时代”

  对于以制造业立市的太仓来说,“德企之乡”是一张靓丽名片。过去30年,德资企业对于太仓制造业发展发挥了强支撑作用。当前,太仓正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如何更高层次推动对德合作,以德企发展赋能“3+3”产业集群建设?

  “既要修炼好‘内功’,推动本土民营企业与德企交流借鉴,又要拓展向外步伐,在德国促进商务交流及科技创新。”市政协委员、高新区欧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张臻伟表示,在项目招引与产业引导方面,既要注重存量企业的转型升级,也要加强对生物医药等领域龙头德企和人才项目的招引。同时,本土民营企业在与德企进行产业配套、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中,也要向精密制造、高端产品转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管理方面入手,实现中德企业融合发展,也是高层次推动对德合作的题中之义。张臻伟介绍,去年我市中德总裁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学员包括本土民营企业代表及德企代表,是对中德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也打造了中德企业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新平台。“除了先进管理经验、理论指导方面的教学,我们将安排学员参与对德经贸合作,进一步了解德国的风土人情与商务环境,擦出更多民企与德企融合发展的火花。”张臻伟表示。

  此外,张臻伟建议,除了将优秀的德资项目招引进来,更应积极走出太仓、走出国门,在技术创新等前置领域交流互鉴。例如,在德国建立中德青年联合创新孵化器,不仅可以为两国科创领域交流积累成果,也将为太仓在未来的招商引资、产业转型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记者 顾嘉乐 王倩/文图  丁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