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现场
“上个月16日,舍弗勒全球首个P2混动模块在太仓投产,而实现它的是基于“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线。如今,像舍弗勒这样,在智能控制、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应用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德企还有很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刚在论坛上作“加强中德创新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时说,与此同时,全市400多家本土企业与德资企业在产业分工、研发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对接合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中德合作的深度拓展,高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营商环境,逐步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和中德企业融合发展最佳的地区。这里集聚德资企业超过280家,年产值400多亿元,被工信部评为“中德(太仓)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和“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在中德(太仓)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内,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达75%,规模企业智能制造普及率超50%,工业机器人密度达116台/万人。作为德国“工业4.0”核心成员之一,通快在这里建立了“工业4.0”工厂,更加智能、敏捷的自动化工业操作管理平台,使生产过程更加柔性、智能、可靠。博格华纳涡轮增压器智能化生产车间生产线员工数量减少5%,不良品率下降6%。 今后,高新区将强化亲商服务,优化载体平台,注重人才培育,升级技术标准,深化人文交流,营造中德创新合作生态圈[详细]
“制造业和互联网已经迈入融合发展新征程,正加速工业自动化、数字化走向网络化和智能化。”信软司两化融合处处长王建伟表示,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可从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三方面入手。 网络化协同制造要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实施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要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服务型制造要鼓励发展面向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 太仓集聚了一批德资企业,智能制造行动早。他表示,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中,太仓要体现发展的新理念,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整合重点。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电气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信息化,第四次科技革命是智能化,切入点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兼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鲍泓教授作“智能驾驶与驾驶智能”主题演讲。 他说,“中国制造2025”是瞄准“工业4.0”提出的,而“工业4.0”目标是智能制造。我国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就需要我们加快智能制造步伐。 在迈向大智能时代,智能驾驶在2016年前期实现了部分自动驾驶,2016年至2020年正走向部分场景有条件智能驾驶。他希望有关单位联手提升智能驾驶与驾驶智能。
“我们要瞄准后市场产业痛点,推进机械装备产品智能化与后市场的产业互联。”智元科技创始人吴云峰作“机械装备产品智能化与后市场的产业互联”主题演讲时提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