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海上丝绸之路”故事
□本报记者 阚亚方 文/图
2004年,薛冠超乘坐“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与20名考察成员一起,从浏河出发“重下西洋”;2023年底,薛冠超乘着最新打造的“封舟号”三桅仿古帆船,回到了浏河入江口,准备讲述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据悉,薛冠超最近一直待在“封舟号”上,筹备2025年郑和下西洋620周年航海日纪录片拍摄准备工作。
仿古帆船
成航海日纪录片“主角”
薛冠超出生于1964年,1990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艺术摄影系,曾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艺术总监。他曾随“雪龙”号前往南极,其图腾级作品《脸谱》矗立在中国南极中山站。“‘封舟’其实是供册封使臣专用的船,是外交船只。”薛冠超告诉记者,目前来说,“封舟”是中国古船图谱中记载最明确的官船。“我们研究了上百艘古船,由几代传承的木师遵循古法、耗时3年完成,可以说是古船技艺传承的典范。”成功复原出“封舟”,薛冠超引以为豪。
记者在浏河口见到了这艘“封舟号”仿古帆船。据了解,该船长35.18米、宽7.2米,排水量为230吨,于今年5月完工,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作大洋航行的三桅仿古帆船。25米高的桅杆上飘扬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旗子,像是在诉说郑和七下西洋的点点滴滴;船头两侧一对大大的“鱼眼”,似乎在祈求“海商之路”的平安与繁荣。
“封舟号”正是纪录片的“主角”。船体结构为三层主甲板、两层舱室,其中上层舱室被薛冠超定义为“宝船博物馆”,也是此次纪录片主要拍摄场所。据悉,很多布置再现了郑和下西洋时的场景,有不少物品是薛冠超从各地收集过来的,比如在航海中能精准定位、判断时间的古罗盘和牵星板,团队特地在宜兴找专人打造,更是融入了紫砂制作的特殊工艺,成为了一套很好的文创产品。
古今辉映
讲“海上丝绸之路”故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在薛冠超看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国家往来,在当今共建‘一带一路’中仍然能看到郑和下西洋的积极影响。”这让他萌生了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主题拍摄纪录片的想法,从文化、旅游等角度重构郑和下西洋的这一历史记忆,让人们从中重温“郑和时代”、感知“郑和精神”。
其实,这是薛冠超第二次乘着古船来到浏河口。2004年,薛冠超乘坐“绿眉毛号”仿古木帆船,与20名考察成员一起从浏河出发“重下西洋”。时隔十九载再造龙骨帆船重回浏河,这是他在新丝路上“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的地标级新作。
“当年,我们‘重下西洋’在16个港口停靠,用实际行动致敬郑和的伟大壮举。”时隔十九载,再次乘坐仿古帆船来到浏河,薛冠超表示,希望通过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讲好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让更多人真切地感受“郑和精神”,“浏河是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我们希望在展现浏河600多年岁月变迁的同时,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让更多人因为这部纪录片而想来浏河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