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新闻·时事
上一期3   4下一期  
返回太仓日报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南水乡与德企之乡的“双面绣”

  

  

  (上接第1版)提供了中小企业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产业协同创新、城市合作交流的示范样本。

  (四)三十年来,太仓对德合作于险阻处开路、在跌宕里壮大。1993年~2023年,历史将怎样审视这波澜壮阔的30年?探究历史,对德合作靠什么成就典范荣光,靠什么标注“中国德企之乡”?

  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这30年?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回首30年,这是一段艰苦拼搏、迎难而上的奋斗史,也是一段敢为人先、迭代超越的创业史,更是一段对标竞进、追赶跨越的发展史。

  太仓30年来的对德合作,与许多城市选择的“自上而下”项目带动模式有所不同,“源自民间、自下而上、市场主导、创新为核、产教融合、反哺民企”是太仓独特的对德合作模式。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营商环境让太仓在德国的名气越来越响,吸引德企纷至沓来,不仅有许多大型德资企业在太设立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吸引了更多中小规模项目在太落户。太仓人将这种发展模式通俗地描述为“把德资企业养大”,许多德资企业刚落户太仓时往往只是个小团队,然后慢慢扩大规模。德企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中德企业共生共融、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如今95%以上的“规上”德企进行了本土化研发及创新成果的本地化应用,全市600余家本土企业与德企在产业配套、技术研发、智能制造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太仓的对德合作受到中德两国政府部门的重视,越来越成为中德两国交往中的会谈话题和关键词,被纳入两国战略合作框架。太仓在全国率先引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打通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比照认定通道,落户全国首家AHK学院,构建覆盖“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内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从引进“德国模式”到制定“中国标准”,太仓将“双元制”教育建设成为“技能人才的供给仓”和“创新人才的储备仓”,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对德企更为难得,他们让德企在太仓投资设厂有了底气。太仓已经建成了充满德式元素的绿色人文环境,现代田园城市的风貌让德国人把太仓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德国企业严谨守信、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与太仓“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太仓的营商环境和德国比较契合,太仓人不急不躁的性格特点和德国人也很相似,太仓在细水长流中,与德企慢慢建立信任,让德国人喜欢上太仓,推动太仓成为中国德企投资最密集、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

  (五)尽管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可是,1993年~2023年的太仓,却是极富典范色彩的一个历史段落。太仓在30年对德合作历程中创造的典范,足以让经济学家着迷。解析这一典范的根源,不仅是专家研究的学术范畴,更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出了攀登的高度。30年砥砺求进,德资企业数量上实现了从0到470多家的发展突破。30年筚路蓝缕,德资企业结构上实现了从生产制造业拓展到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跨越,德企在太仓的布局已经由制造基地向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和区域总部升级。合作领域涉及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航空航天、生物医药、3D打印、数字化教育等。30年笃行不怠,对德合作领域上实现了从经贸科技到产业创新、职业教育、文体交流、城市合作等多个领域的拓展深化。30年波澜壮阔,对德合作地域上实现了从巴伐利亚州、巴符州等11州到北德五州的合作全覆盖。从最具德国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到连续多年举办的中德乒乓球赛、足球赛和中德创业大赛;从充满异域风情的德国“啤酒节”、中国德商会“商会之夜”,到把娄东画派、江南丝竹等太仓非遗文化带到德国柏林、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地的“太仓日”活动;从德国酒吧、面包房到中德友好幼儿园、拜仁慕尼黑太仓足球学校;从罗腾堡风情街到中德创新城,太仓通过“绣花”功夫,打造出满足德企发展需要的“德国生态”。30年来,务实创新、奋发图强的太仓人,以精卫填海之志,以夸父追日之勇,以创新引领之笔,筑就卓越典范之路,谱写了一曲曲对德合作的锦绣华章。

  策马度关山,历尽艰辛成此景。回首30年发展征程,太仓对德合作历经三次创业,经历了起步初创、快速成长、转型创新三个时期,谱写了辉煌的发展史。

  1993年~2002年,拓荒热土,破冰启航。太仓是改革开放的探索者。太仓这片热土,充满了朴素而蓬勃的希望,随着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公司落户太仓,对德合作完成了重要开端。为了让更多的德企了解中国,走进太仓,斯坦姆博士引荐了一大批德国朋友到太仓投资兴业,他们的到来消融着中德两国人民在最初交往合作中存在的迟疑和偏见。1995年9月,德国依纳轴承(中国)有限公司(后来的舍弗勒)在太仓领到了其在中国的第一张营业执照。作为第一任总经理的荣誉市民克罗斯特,穿梭在中德之间,当好德企的“招商红娘”和“民间大使”。这十年,德资企业投资都较小,多少还有点偶然性,大多采用厂房租赁,具有试探性投资的特征。但以斯坦姆博士和克罗斯特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家在太仓”的德国朋友书写了独特的中德故事,至此,太仓从“江南水乡”迈向“德企之乡”。

  2002年~2012年,蓄力勃发,开拓续航。太仓是科学发展的践行者。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奋斗拼搏的步履不止。随着德资企业的不断进入投产,太仓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形成的外商投资高潮,开始主动以德资企业为引资重点,德资企业的集聚投资和顺利发展获得了中德双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重视,太仓充分利用中德企业合作基地品牌优势,很快克服了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太仓已经成为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的重要聚集地。德资在太仓的生长发展由“偶然”成为了“必然”。这是嬗变的十年,为太仓对德合作的加速崛起、典范塑造奠定坚实基础,这十年,太仓对德合作从“走进德国”迈向“德中同行”。可以说,太仓的对德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多领域拓展的快速迸发时期。

  2012年至今,长风破浪,扬帆远航。太仓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2012年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的巧合总是在不经意间碰撞,这一年恰逢中德建交40周年,太仓被工信部批准为中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其意义在于把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太仓。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先做精再做大,这是太仓德企的特点,耐得住寂寞的太仓终于在今天成为中德合作的典范。2015年3月,全球第8家,中国继北京、上海后的第3家德国中心落户太仓,其意义超越了地方层面,不单单是服务于德企之乡的现实需要,更彰显了德企对在华发展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太仓服务已被德国人称之为难以替代的创新优势,标志着太仓对德合作迈上了新台阶。2012年以来的这十年,太仓对德合作迎来新时代,进入创新期,从“共塑创新”迈向“共赢未来”,共享“一带一路”的新机遇,阔步“典”亮新征程,太仓对德合作一步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亮丽名片。

  (六)而立正青春,更向潮头立。30年,对于中德合作典范的太仓而言,是一本厚重的书。书的封面由一代代太仓人绘制,书的内容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书写,书的厚度则由发展的热度、创新的浓度、城市的温度决定。

  依托“奋斗”作为底色,30年来太仓对德合作始终在创新上做文章,用一系列的创新速度、创新元素、创新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典范,镌刻了30年对德合作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30年筚路蓝缕,30年栉风沐雨。高新区因改革而生、由创新而强,“高”和“新”,是高新区的灵魂,自诞生之日起,对作为对德合作主战场的高新区而言,始终传承着创新创造“基因”,以产业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支撑、以文体交流为媒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了全方位对德合作的独特模式。30年来,太仓人敢闯敢试、勇于探索,坚决破除各领域、深层次障碍,始终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主基调,紧盯欧美企业,把对德合作作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围绕产业图谱,深入对接德国工业“4.0”,积极引入德国创新要素,全面拓展与德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等合作,建成投用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太仓国际技术研发转移中心、中德创新园等一批创新载体,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在北京、深圳、上海布局飞地创新中心,建设太仓(斯图加特)海外离岸孵化创新中心、太仓-柏林双向创新中心等。30年来,太仓对德合作致力于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如今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乐章早已被奏响,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工业母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集群,一座产城融合、绿色智慧、和谐善治的未来之城必将在江海交汇的娄东大地璀璨夺目!

  (七)数据是最鲜活的现实明证,荣誉是最生动的实践写照。一个个变化的数字,展示着对德合作发展的速度;一个个闪光的荣誉,标记着对德合作奋力攀升的高度。“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当下,我们更需剖析隐于数据荣誉背后的逻辑。

  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来到太仓,到2008年100家德企的集聚,经历了15年;从2008年到2013年,第二个100家德企落户,用了5年;从2013年到2018年,第三个100家德企落户,同样用了5年;从2018年到2021年,第四个100家德企落户,仅用了3年。目前,太仓德企总数突破470家,德企投资总额近60亿美元,年工业产值超600亿元,“隐形冠军”德企达50家,制造业德企数量占全国比例超10%,暗藏在这一组组极具说服力的数字下的,是太仓对德合作的新气象、新面貌急欲破茧之势。

  这是一条敢闯敢试之路。太仓人始终坚持思想大解放,用新思想定向领航、向新思想寻策问道,敢想敢干、敢破敢立,项目立区、产业强区,狠抓创新驱动、改革推动,高新区已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窗口、项目建设的主力军。

  这是一条创新精进之路。太仓人以速度与激情绘就对德合作,坚持与时间赛跑,以实干开路。在最初的燃情岁月里,以招商引资为笔,以产业创新为墨,真实地描绘对德合作前进的轨迹,怀揣着德企之乡的梦想,“一张蓝图绘到底”。在30年这个恢宏巨大的时间轴里,不断经历着对德合作蓝图与现实、问题与办法的精彩较量,成就了一段“中德合作首看太仓,合作典范必看高新”的佳话。

  这是一条开放共赢之路。营商环境“软实力”挺起了发展“硬脊梁”,太仓制定对德合作产业发展、推进总部经济加快发展等专项政策,设立对德合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德青年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等,推出“德企服务专窗”等改革举措,创新推出土地出让“双信三即”等做法,全力为德企营造“最舒心”的发展环境。30年为合作注脚,为共赢点赞。奏响合作之声,凝聚众行之志,携手30年的开放合作,跨越山海的友好之约,这是孕育希望、走向未来30年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八)所有的成功,都源于一个坚定的开始;所有的荣光,都诞生于接续的奋斗之中。

  30年,足以让窖藏新酒变成陈年佳酿,足以让啼哭婴儿成为稳重青年。对于太仓对德合作而言,30年,足以脱胎换骨,成就典范。30年的务实奋进,为对德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30年的砥砺前行,为对德合作开创未来凝聚了磅礴力量。

  每一张照片都书写一个故事,每一帧画面都记录一段历史。在中德合作展示馆里,有一些老照片,“储存了”时光,有一些新照片,“惊艳了”世人,但它们都在见证,这里如何不忘初心、从“芯”出发、“典”亮新程!

  回望30年,留在记忆里的,不只是节节攀升的德企数字,恢宏壮观的对德合作篇章,更有一个个写满希望梦想、饱含时代温度的中德合作太仓故事。

  (九)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人们只有借助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也只有借助现在才能瞭望未来。历史,也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历史的长河有时迂回曲折,有时一泻千里,这其中有历史的契机,也有人的主观努力。回望30年对德合作,我们遇到了风险与挑战,正是因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德合作,才使我们有底气有实力斩关夺隘,一路向前,成就典范。今天,困难与挑战仍在,信心与勇气依旧。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的对德合作必将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在中国文化中,“30”是个特殊的年轮。历史的契机又一次等待我们把握。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志在开辟未来。心有所向,路必不远。风物长宜放眼量,三十而立从头越。全市上下正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太仓新实践,聚力建设娄江新城,打造国家级对德合作平台,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全面打响“对德合作看太仓”品牌,“德企之乡”必定会续写对德合作更多的“成功故事”。(执笔:张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时政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新闻·时事
   第04版:周刊·金融
江南水乡与德企之乡的“双面绣”
重启
增进民生福祉 擦亮幸福底色
古生物学者发现 约1.7亿年前的“花”
大庆油田累计产油 突破25亿吨
拍卖公告(2023 06期)
太仓日报新闻·时事03江南水乡与德企之乡的“双面绣” 2023-03-27 2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