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本报载,“去年,我市共完成95条幸福河湖和老七浦塘特色历史水街建设,并于近日通过专家审查”“今年我市计划创建100条幸福河湖,当前总体工作有序推进,计划年底全部完成”。百余条幸福河湖的建设,修复了河湖生态,再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水乡好风光,可以说成就斐然,但这些河道在全市3400多条河道中占比依然很低,进一步加快修复河湖生态,彰显水乡风貌势在必行,且正当其时。
加快修复河湖生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责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太仓是水乡,一条条河道哺育了人们,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离开清澈的河道和优美的水景,生态文明将无从谈起、无以立足。其次要强化责任。因为修复河湖生态,建设水生态文明,涉及面广,既涉及区镇,又涉及水务、农业农村、住建、城管等多个部门;不仅涉及整治、建设,还可能涉及拆迁、用地等问题。只有大家都强化责任,协同配合,才能将工作做好。
加快修复河湖生态,还要把亮点做得更亮。这些亮点就是已经建成的幸福河湖、美丽河湖。我们欣喜地看到,不管是在城厢镇东林村、万丰村,还是沙溪镇香塘村、浮桥镇方桥村、双凤镇勤力村,幸福河湖、美丽河湖建设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河水清澈,水草摇曳,两岸绿树成荫,良田成片。一定要把这些亮点长效管好,并持续创新,引进新技术,把这些河湖建设得更好,以此作为典型加以推广。只要大家有决心,肯努力,水生态就能建设得更好,再现优美的水乡风光并非遥不可及。
加快修复河湖生态,还要全力补上短板,这块短板就是黑臭水体。近几年,我市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全市水环境总体上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各地仍存在不少黑臭水体。而且,这些黑臭水体往往位于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郊、区镇或者各管理区。治理好它们,既关系到水环境、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而这一点,正是我市修复河湖生态 ,建设水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