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乐
7月29日,在我市举办的“三下乡”活动中发布了“太风尚10条”新规。对于新规,笔者点赞,但笔者更期待新规的落实,真正革除其中的陋习。
婚丧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婚丧大事办得有仪式感、有氛围是人之常情。但演变至今,有些婚丧习俗成为陋俗,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天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也屡见不鲜。传统婚丧习俗逐渐“变味”,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这些铺张、低俗、炫富、招摇的坏风气,助长了人们在婚嫁或治丧中“排场越大、面子越大”的攀比心理,不仅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还污染了社会风气,礼尚往来成了金钱往来,人情社会成了金钱社会。变了味的婚丧嫁娶,带给普通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更有少数作风不佳的党员干部借机大敛钱财。
婚丧习俗改革要为群众“减负”,笔者认为,党员干部应该带头,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协作配合,引导全社会“红白事”新办。比如办集体婚礼、简约肃穆的丧事等,破除婚丧陋习,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最终达到减轻经济负担、让群众得到实惠的目的,逐步形成崇尚勤俭节约、厚养薄葬、反对奢侈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好的做法、好的典型应该鼓励、奖励。婚丧习俗改革要走“青春路线”,年轻人思想观念较为新颖,不拘泥于固化的旧习俗,是婚丧习俗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要鼓励青年群体敢于向不良婚丧习俗说不。
婚丧习俗改革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改革。要充分认识婚丧习俗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结合乡村振兴工作,长期坚持不懈地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抵制不良风气,让幸福生活走进万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