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构建新格局引领新发展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1-02-18

  “十四五”期间,太仓将如何完善国土空间格局?怎样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哪些举措提高空间治理水平?……

  科学的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建立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明确和阐述。

  空间格局

  双心驱动  多级带动

  2020年是娄江新城建设的起步之年,同时也是迈开大步的一年: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一期工程全面封顶;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巨型圆环主体工程拔地而起;学院路西段、花园西街等竣工通车;“1+5+N”规划体系落地实施;娄江新城滨河公园建成开放……大学城、高铁站、临沪区这些最亮眼的元素,构建了这座未来之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规划纲要》更是赋予了这座新城国土空间格局主中心的“重点”和临沪产业带“重点”等两大重点的定位。

  《规划纲要》明确,太仓将构建“双心驱动、多级带动”的国土空间格局。

  双心驱动即以主城为市域发展主中心,港城为市域发展副中心。主中心包括老城区、娄江新城、科教新城等片区,并联动双凤镇新湖片区、沙溪镇岳王片区。主中心定位为太仓沿沪区域发展核心,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同步优化老城区功能布局,深度促进与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创新新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全面引领城市品质提升和转型发展,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幸福宜居城市。

  副中心港城以浮桥镇为空间载体,强化与港口、港区协同发展。副中心定位为太仓沿江区域发展核心,重点突出临港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及效益,深度推动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沿江与腹地联动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港口城市。

  多级带动即以沿沪片区、沿江片区、中部片区等片区差异化发展促进全域城镇化,强化主城带动作用,推动重点乡镇特色化发展,形成主城和乡镇联动发展的空间格局。沿沪片区包括高新区和城厢镇,是融入上海发展的主导区。沿江片区包括港区(含浮桥镇)、浏河镇、璜泾镇,是依托港口发展临港产业的主阵地。中部片区包括沙溪镇、双凤镇,是市域生态、农业及旅游的核心区。

  产业布局

  构建“两带”  壮大能级

  胜泾路是市科技产业园的南北向干道中的一条,捷赛机械位于胜泾路与良辅路的交会处,从捷赛机械沿两侧向北,依次是施必牢紧固件、瑞铁机床、辛柏机械、阿美泰克和圣灌机械等企业,这些企业的投资方全部来自上海。市科技产业园的上海元素还有很多,产业园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是上海连成集团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

  市科技产业园是城厢镇全力打造的“科创之芯”——嘉昆太核心创新园,临沪的区位优势、沪上项目的青睐是园区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临沪是城厢镇的产业发展优势,更是太仓的产业发展优势。正是基于此,《规划纲要》明确我市将构建沿江、临沪两大产业带,并“壮大产业能级,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沿江产业带包括港区(含浮桥镇)、沙溪镇、浏河镇、璜泾镇。将发挥通江达海港口优势,依托太仓港及临江产业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培育以专用设备制造、生物制药、航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以世界500强、中央企业、跨国企业为代表的特色企业集群,打造临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并依托太仓港和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临江现代物贸基地。同时,发挥恒大文旅城的带动作用,挖掘滨江文旅资源,发展滨江旅游产业。

  临沪产业带包括高新区、城厢镇和双凤镇。将充分发挥临沪和对德合作优势,以娄江新城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科创产业高地和对德合作示范基地。对接上海“大虹桥”,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载体平台,超前布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四新”经济示范区。发挥复星复游城的带动作用,开发城厢、双凤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文旅产业。

  落实“三区三线”

  强化岸线管控

  根据《规划纲要》,太仓还将提高空间治理水平。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加快编制实施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统筹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突出“三区”主导功能,严格用途管控。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城镇化推进不可逾越的红线, 严格落实“三线”刚性管控。

  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加强长江岸线保护,优化岸线利用。加快编制和实施市域骨干河湖岸线利用、河湖保护等规划。严格实施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实行动态监测和信息化管理,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河道划界、蓝线规划和重点建筑物布局成果纳入国土空间统一管控体系。(记者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