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篇文章” 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太仓的每一个板块都是一支精兵劲旅,合在一起就是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的无敌之师。在大会期间,全媒体记者采访了部分党代表,他们表示将团结拼搏、共同奋斗,各扬所长、各美其美,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谱写现代化建设太仓精彩篇章。
全力拼出“港区速度”
过去的十年,也是港区历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港区“千亿制造、千亿物贸”目标任务如期实现。在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全国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排名持续提升。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省智慧园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太仓港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八。
“新的5年,立足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港区将进一步放大港口优势,提升产业能级,突出项目支撑,彰显港区担当。”张培明代表表示,他们将加快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招引更多总部型、税源型物贸总部项目,力争未来5年新增5家销售超百亿的物贸企业、新增1000亿物贸主营收入。紧密结合苏州“一区两中心”建设和我市“11155”产业矩阵,着力放大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健康医药、现代物贸等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半导体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电力能源、轻工造纸、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力争未来5年新增规模工业产值500亿元。突出项目支撑,始终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确保未来几年省重大、苏州市重点、太仓市重点项目数、投资额“双提升”。以“十年再出发、建功现代化”的奋斗豪情,牢记经济发展主力军、压舱石的职责使命,树立“高”的追求、拓展“进”的态势、拿出“干”的劲头,全力拼出高质量发展“港区速度”。
把中德合作推向新高度
党代会报告提出太仓将打造对德合作“示范区”,高新区是主战场、主阵地。胡晓瑜代表表示,根据《深化对德合作三年行动计划》,到2023年底,高新区的德企总数将突破420家,力争450家,也是为全市2025年实现500家德企夯实基础。在巩固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之上,高新区将提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教育、培训、医养健康等方面的产业基础,提升本土民营企业产业链的贡献。在产业载体方面,高新区将不断建立海外孵化创新中心,特别是吸引柏林、斯图加特等海外城市来建立创新文化中心。
胡晓瑜代表表示,现在的对德合作不仅仅是企业的招引,而是更加深层次,更加全方位。特别是在人才方面,高新区将对德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德国初创企业建立创新中心,比如建成中德石墨烯及新材料创新中心、中德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等。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方面,高新区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双元制研究院,以及西工大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项目,建成西工大中德学院。在城市标识度上要更加鲜明,在国家发改委和德国经济能源部的支持下,将建成中国绿色低碳园区。还有正在建设的德风街,持续举办并丰富德国啤酒节、乒乓球友谊赛、足球联赛等。此外,高新区将更加健全互动网络,加快德国北部五个州的合作对接。
争当融入上海“先行官”
近年来,太仓交通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围绕“融入上海、率先同城”目标,打造“5+1”轨道交通网,拓宽入沪高速路,打通沪太“断头路”,新建城市快速路网,开通沪太毗邻公交,以“交通先行”引领同城化发展,持续擦亮了“上海下一站 下一站上海”城市新标识。
徐勤代表表示,太仓交通将全力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争当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先行官”,为太仓打造苏州对接上海重要枢纽门户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下一步,他们将加大两地交通同城化规划研究力度,加强与上海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市域铁路、高速通道、地面道路的规划对接。积极构建以太仓站为枢纽的“5+1”轨道交通体系,力争闵嘉太线年底前全线开工建设。加强与嘉定、宝山等相邻地区的协同发展,深度融入环沪区域发展规划,滚动推进东仓新路对接北和公路等多条长三角一体化接沪道路规划建设,努力实现沪太两地互联互通的地面通道格局。此外,他们还将根据两地实际通行需求,提供高质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记者 李孝忠 周琦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