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新消费,常州“双十一”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今年的“双11”,线上依然延续着往年的热闹。在各线上平台直播间的观看量和成交额不断破纪录,一些消费品牌的成交额不断刷新的同时,线下商超也迎来了火爆的消费热情。
常州市的购物中心、泰富百货、新世纪商城等热门商场“双11”期间的打折促销攻略云集,各品牌的火热销售也不断涌现。
以泰富百货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上周活动开启首日,客流同比翻番。即便各高端美妆品牌的明星套装备货量同比提升15%左右,兰蔻、雅诗兰黛、阿玛尼等美妆品牌仍需多次补 货。
除了百货商场,大卖场、会员超市、美容理发等线下各行业都不愿错过“双11”的营销节点,纷纷推出相关优惠促销活动。低价、即得、质量服务有保证,成为线下销售的流量密码,与此同时,商家不断塑造推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营销方式,演化的消费供给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需求。
更多消费者来大卖场“薅羊毛”
近年来,人们的消费习惯从“报复性消费”逐渐转变成“习惯性省钱”,这让今年“双11”有点不一样,囤高频民生商品成为重要内容。基于消费诉求,人们更愿意寻找省钱攻略。与此同时,线下商超根据多年来消费洞察,推出更多省钱攻略。
大润发等卖场不仅提前在线上平台吹响“双11”号角,多家门店像极了过年赶集,推出不用付订金、不用付尾款、不用等发货等主打特色,结合消费者囤货诉求,多项民生爆款商品吸引消费者前来囤货。
据了解,今年“双11”超市商品供应的重头戏,不仅有生鲜、米面粮油,多种奶制品、休闲小食也都有低价促销。一些社区精品超市则凭借产地直采、大牌特供等供应链优势,保证了商品供应的多样性,尤其在生鲜方面,进口牛羊肉、生态猪肉及各种时令蔬菜水果应有尽有。
单一“价格战”变为综合实力PK
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时不断趋于理性,价格不再是吸引消费者的唯一因素,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更为商家重视。同时,对于实体商家而言,线下渠道对消费品牌不仅意味着销售额,还有产品体验、文化载体和品牌价值。因此,线下各实体商家对“双11”的态度并不相同,它们有的十分积极,有的则相对克制,“价格战”不再被作为唯一工具,不少商家开始调整参与“双11”的方式和策略。
以泰富百货为代表的百货商场,从多年的线下店庆中摸索出了门道,在电商时代紧跟潮流、积极拥抱“双11”,在推出线上商城的同时,还搭建了线上秒杀团券、线下活动引流、直播卖货的多阵地营销体系。消费者可线上下单、线下提货,一方面吸引客流,另一方面也为入驻商家带来更多销售渠道。
该商场营销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品牌需要更稳定的线下客流,即便是通过百货商场的线上小程序交易,但对比主播个人影响力下的销售转化,通过商场带来的流量更为持久。
此外,对比大润发等传统大卖场积极参与营销,推出全品类的打折活动,山姆、麦德龙这类会员店的折扣力度相对偏小,这与其商业模式相关,他们认为:相比价廉物美,更要提供优质商品。因此,即便有促销产品,卖货也并非渠道核心目的,更多是为了推出新品形象或增强会员粘性。
线下消费引导推动消费升级
每年的“双11”,家电行业的参与度也排在前列,线下各门店抓住宝贵时机出货。
“一般购买小家电会因为图方便在线上买,但是大型或高端家电,还是要看实物才有直观体验与感受。”正在给新房选购全屋家电的消费者杨先生告诉记者,近期他关注的几个家电产品,线下门店比线上价格总体便宜了10%,购买的数量多还有整体满减更优惠。
此外,随着智能家电的升级换代,激发消费者将原来普通家电换成智能家电,但光靠“双11”的价格优惠,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苏宁易购常州公司营销经理朱小叶表示,家电消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地拿特价或低价产品就能赢得客户,各门店已升级为全场景体验店,需更懂得通过引导用户去选择更好更便捷的产品,才能打开家电行业的供需关系。
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渐褪去、营销渠道逐渐分化的当下,不论是线下渠道还是消费品牌,都在不断更新着营销方式和策略。在易天新零售营销总曹丽红看来,“危机与转机仅一线之隔,以消费者为中心和创造价值的营销模式,才能抓住更多属于自己的流量。”
新闻中心
更多- 集聚近150家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太仓竞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 珀金埃尔默太仓工厂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