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床,令人破防
抗疫“战场”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义无反顾、逆行而上、不舍昼夜。每当安静的夜晚来临,他们往往还在工作。然而,珍贵的睡眠时间,哪有什么高床软枕,不过是办公现场的一张沙发、折叠钢丝床,甚至是坚硬的地板……一张张简易“床”背后,是他们坚守一线的担当和战胜疫情的决心。
转运工作人员:简易沙发睡了两月有余
一张简易沙发、一件带绒大衣——这是2月13日以来,徐赵彬“忙里偷闲”打盹的床位。近期我市转运保障任务量激增,只有相关指令第一时间落实到位,才能保障整体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自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市旅游客运有限公司的54名驾驶员与76辆旅游大巴都加入了转运工作“机动组”,随时准备出发开展转运工作。徐赵彬是公司经理,主要负责转运司机和车辆的统筹调度工作。
深夜11时至凌晨5时是徐赵彬最忙碌的时候。“因为核酸采样多在晚上11时出结果,我们要根据采样结果开展转运工作。”徐赵彬说。为了保障尽快落实指令,高效完成工作,他和公司的两名同事住进了办公室,吃在公司,睡在公司,24小时待命。累了就躺在办公室沙发上,冷了就搭一件冬天穿的工作服,办公室这张沙发,他已经睡了两月有余。
社区工作人员:折叠钢丝床是标配
在康乐社区,一张窄窄的折叠钢丝床,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休息时的标配,陪他们度过了一个个睡眠不足的夜晚。这些折叠钢丝床宽约60厘米,也不够长,个子高一点的工作人员,腿要蜷着才能睡下。有工作人员觉得这床太窄太短,干脆把垫子和被子都放到相对宽一些的长条桌上,长条桌一侧靠墙,为了防止翻身时掉下来,又在另一侧放上几把椅子,把椅背当成了护栏,就这样撑过了个把月。社区党委书记高杨说,即使是这样简陋的床,一天也睡不了几个小时,大多数时候,大家凌晨一两点才能睡,早上5时不到又要起床。
新闻工作者:能躺的地方就是床
市融媒体中心FM96.7工作人员姚燕萍在电台直播间开启了一场慢直播——太仓抗疫进行时。这段时间,由于节目播出的需要,姚燕萍一直住在单位,10多天来,一张沙发,一条被子,办公地点就是她的住处。技术保障部的宋伟也是吃住在单位,为了解决睡觉问题,他直接打了地铺,虽然条件艰苦了点,但他都坚持下来了。姚燕萍说:“疫情期间,这样的集体生活拥有一种凝聚力,让我感受到大家共克时艰的决心和信心。”
疫情期间,不管是后期编排,还是新闻一线的工作人员,因为新闻采访和工作需要,他们有的以地为床,有的将车子后排座椅放倒,以后备厢为床,还有的就靠一条被子,将桌椅当成了床。
派出所民警:以墙为床竟能“秒睡”
“本来只是想靠着休息一会儿,没想到就睡着了。”在城西派出所,办公室这一面靠窗的墙,就成了民警袁海龙的“床”。在这场疫情“大考”中,袁海龙始终身处抗疫一线,处置各种疫情相关事务,24小时连续作战是常事。袁海龙从前一天晚上11时接到指令,连续工作了14个小时后,当天下午工作基本告一段落,顿觉一阵困意袭来,他停下手头工作,本来想靠着墙休息一下,没想到竟“秒睡”,1个小时左右才迷迷糊糊醒来。“疫情紧急,每一位同事几乎都是连轴转,能借着墙眯一会儿就觉得精神了不少,墙角这张‘床’挺舒服。”袁海龙笑着说。
特殊时期,大多数人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一线抗疫人员的“床”令人动容,希望疫情早日散去,他们能回家躺在舒适的床上踏踏实实睡一觉。(记者 张瑜 张立 王倩 姜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