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恋”:种植户邵安民夫妇的选择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8-10

  周至多山,太仓滨海,山海情深,心手相连。两地牵手结对多年,不仅在经济交流上逐步深入,两地百姓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太周协作的“山海情”。

  ■猕猴桃种植户的现实困境

  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河,山环水绕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周至猕猴桃的优良品质。眼下正是猕猴桃生长的旺盛期,周至的各个村镇又到了一年农忙时节。邵安民是周至县楼观镇西楼村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妻子任红霞一起在果园里施肥、检查挂果。“我们是周至首批种植猕猴桃的农民,在猕猴桃树下一起劳动、一起采收,到现在已经30年了。”邵安民回忆道。

  周至县楼观镇的猕猴桃种植面积占全县面积的八分之一,是国内猕猴桃产业高度聚集的区域之一,23个村的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量多、品质好,邵安民却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销路惨淡。彼时,周至县猕猴桃产业的运输、冷藏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鲜果销路不畅,且周边都种植猕猴桃,农民卖不出好价钱。“天天在猕猴桃园里忙前忙后,果子种出来又愁销路,赚不了多少钱,人还辛苦得不得了。”任红霞表示。

  后来,任红霞的哮喘加重,猕猴桃园的大部分事宜只能由邵安民一人承担。回想起那时的情景,任红霞眼眶湿润:“看到他每天早出晚归,我又心疼又着急。”邵安民告诉记者,在那段日子里,自己一直在犹豫还要不要种猕猴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坚持下去”。

  ■猕猴桃是“金果子”也是“金友谊”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7年。彼时,江苏和陕西开展苏陕协作,太仓市和周至县结对发展。针对周至猕猴桃产业产销两端链接薄弱现状,太仓携手周至构建 “大市场、大消费、大产业”三位一体的全链消费帮扶模式。

  市场有了,销路打开了,邵安民家的猕猴桃每年都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我们还有了新的种植方式,用中药种植不仅果大、味甜,而且不容易坏,种出来的猕猴桃都固定销往太仓及周边地区,价格还好,我们的日子好过了,看病的钱也有了,还剩下不少钱,看来我的坚持是对的。”邵安民说。

  果子不愁卖了,却有人动起了歪心思。曾有收购商出高价让邵安民夫妇早点采摘猕猴桃,以便抢占市场,邵安民夫妇坚决不同意。“这几年是靠着太仓周至的结对,我们的猕猴桃才卖得更好,你让我把还没长好的果子摘下来卖到太仓,那肯定不行,少一天都不行,这不是钱的问题,做人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邵安民表示。这些年,越来越红火的猕猴桃事业使他们充满了干劲。“不管做什么,只要认真做,就能看到希望。”任红霞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也感受到了太周两地的情谊,所以我们坚决不能辜负太仓和太仓人民的信任。”

  ■太周协作打开“金销路”

  一份“猕恋”,是邵安民对自己事业的坚持;一种执着,更是果农对两地情谊的珍视。邵安民是周至投身猕猴桃产业的万千农民的缩影。在周至的自身耕耘与太仓的帮扶助力下,周至的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阳光产业。

  从2017年至2022年,太仓先后投入省级苏陕协作资金2775万元,扶持建设了周至佰瑞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司竹冷链物流产业化中心、3000吨猕猴桃果脯生产线等31个猕猴桃上下游产业项目,为周至猕猴桃主导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从全链消费帮扶、引导产业升级等方面,助力周至猕猴桃销往太仓、苏州、江苏,甚至是长三角地区,太周携手推动猕猴桃产业实现从“销售有道”到“鲜甜有道”的转变。

  今年,周至县猕猴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即将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1亿元,将分三期建设完成,规划建设产学研发中心、数字化交易中心、猕猴桃精加工中心等,助推周至猕猴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向集群方向发展,带来更多附加值。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太周携手,不仅推动了周至猕猴桃产业蓬勃发展,“真心换真心”的帮扶理念也让双方全方位缔结了友谊的“金果”。当前,陕西省周至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猕猴桃栽植面积达到43.2万亩,从事猕猴桃相关产业的人员超过30万,年产鲜果55万吨,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其中每年销往长三角地区的鲜果超过总产量的30%。(记者 张琪 顾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