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出发 向“数”而行 我市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薛海荣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日前,《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吹响了提高太仓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嘹亮号角。
联禾厚普(太仓)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民营企业,专业从事汽车轻量化、节能型汽车精密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及销售,近几年发展迅速。3月20日,记者在该企业生产车间看到,一排排智能化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很难想象,五六年前,该企业是一家生产设备陈旧,依靠人工操作、手工排单、人工核算统计等方式组织生产的传统企业,并且面临生产成本高、交货周期长、良品率低、生产效率低等一系列难题。在市工信局等部门的帮助下,该公司深化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推动企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军告诉记者,公司近几年不仅投入巨资购买了一批智能设备,而且新上了mas系统和erp系统,所有产品的生产数据和客户的仓储数据都实现了联动。以前,一条生产线要8个工人,而且分日班和夜班,如今投用了新设备,一个人可以负责两条生产线,不仅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人力成本也节省了很多。
近年来,像联禾厚普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在我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先进的生产方式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我市发布的《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则为更多企业的智改数转提供了指路明灯。
《太仓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全市高端装备、先进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按照提质、扩面、增效的总体思路,实施“智能改造提升、数字应用赋能、网络联接升级、自主可控创新、服务供给培优、生态体系保障”六大工程,统筹推进“十六项任务”,用三年时间,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全方位、多场景、深层次培育制造业高质量新动能,推动太仓成为苏州产业数字化发展新增长极。
到2026年,我市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6.5万元/人,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0%和75%,全市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80%,全市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70%。全市累计创建灯塔工厂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车间(5G工厂)300家;培育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的优秀服务商50家以上;指导300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估;建设8个5G行业虚拟专网,全市数字传输骨干网带宽达到9000Gbps。
“推进制造型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是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全力以赴抓落实、抓推进,从“新”出发,向“数”而行,加速竞逐数字赛道,积极打造企业广泛参与、要素支撑有力、平台赋能强劲、服务范围广泛、基础设施完备的智改数转网联生态体系,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