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劳动者 张军:"泥腿子"博士种田记
博士种田,有啥不一样?张军,是江苏苏北农技推广战线上,唯一一个"全日制"毕业的水稻栽培博士。10年间,他在江苏淮安率先引进钵苗机插技术、推广优良食味水稻品种10多个,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了种好"样板田",一年365天,张军有150多天泡在田间地头,被农民们称为"泥腿子博士"。
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夏家湖原种场稻麦综合示范基地,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张军每天6点左右到试验基地,7点左右开始栽秧 巡田查苗,要在地里来回地跑。张军说:“水稻栽培最为忙碌的时候,一个流程下来衣服早已湿透,一天下来,汗水、泥水、混在一起,虽然累,但很快乐 !”
干农业的,6月中旬到7月初的夏收秋种,最为忙碌。早上6点多,趁着天气凉快,张军团队和农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除了吃饭,全天基本都在田里。张军撸着袖子看苗,晒得脸黝黑,农户们开玩笑说,"泥腿子"博士看起来比农民还像农民。
当地农户丁玉兰说 :“平时休息的时候聊天,我们会说 ,博士,你这么苦 跟我们老农民一样 ,就像栽秧的时候 ,晚上到天黑 ,早上天一亮就到,张博士这个人相当好,能吃苦耐劳。”
7月初,高温超过35℃,基地300亩大田的插秧接近尾声。水稻是喜温作物,不过今年,北方高温来得特别早,地里温度比往年要高,有的田里,刚插下去的水稻出现烧苗现象,对水稻返青成活不利。张军带领大伙抢时间、赶进度,尽早完成插秧。
今年示范基地共栽种60多种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新增了"紫色糯米"品系,在秧苗移栽环节,张军格外用心。如今,基地主要用无人机插秧,取秧量、苗间距,张军和团队成员一一下田测量。株距必须要保持12厘米,大了太稀,小于12厘米又会太密,都会影响水稻的收成。同样,科学的取秧量常规粳稻是每穴3-5苗,大于5苗水稻生长空间受限,小于3苗不利于高产。
张军说:“我还要看一下已经栽好了的田,要巡田,因为我们早栽的面积比较大,早栽的还要管理。”
在张军看来,只有泡在田里,踩在泥里,亲自测量,与农民交流,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张军说:“一圈走下来,基本上衣服就湿透了,我这个手机(微信计步)都是2万到3万步的,一天两三万步(十几公里)是很正常的。”
说话间,梅雨季的天气说变就变,下雨了,农户们都已回家,张军仍在坚持巡苗,这样的工作模式,他已经坚持了10年。
张军说:“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这边是高温,马上水稻栽完了,就是连续地下雨,这个天气也很正常,水稻生产要全程跟踪的话,不管什么样的天气,你都要到现场踏田去查苗。”
2013年,张军从扬州大学博士毕业时也曾面临多种选择,一方是收入丰厚的苏南农技推广单位,另一方是求贤若渴的苏北农技推广战线。最终,他的导师、中国工程院张洪程院士的一句话,坚定了他扎根在苏北基层的决心。
张军说:“张老师就说国家培养一个博士很不容易,应该到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淮安这边水稻面积现在有490万亩,对于我们学农学专业的这一块来说,它的这个舞台更大,空间更广阔。”
张军也成了单位着力栽培的"好苗子",工作没多久就开始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单季粳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淮安点的实施,连续3年引进示范趋势品种300多个。为了准确把握300多个品种的产量结构,搞清楚每个品种的生长特性,张军和团队需要到地里取有代表性的稻穗,对每个穗子进行人工数粒。
张军说:“你像那个穗子的话,它大的(稻穗)都是两三百粒,可能要一天调查下来的话,数以万计,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主要你要长时间地盯着这个数的话,眼睛有点受不了。”
每天要数 数以十万计的稻粒,每个品种称 子粒 重量,再算出理论产量,然后人工脱粒、晾晒、取实产,如此反复。最忙的时候,张军和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要争取做到每个品种和品系都烂熟于心。
10年来,张军和同事们对淮安市135个优质粳稻进行试种,先后推广10多个优良食味水稻品种,推广新技术6项,增收万吨粮。张军还在淮安率先引进钵苗机插技术,解决偏迟熟优质粳稻机械化移栽难题,最终集成淮安大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
身为扬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导师,这天,张军带着几名学生,来到大田查苗,稻田成了第二课堂。
张军站在秧田间给学生讲课:“如果你不来查苗、不下田的话,水稻到底长势怎么样,也判断不清楚,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草,田里到底长得怎么样,通过在田埂上看肯定是看不清楚的。农业上的科技小院就是把试验点 试验田的成果进行传播,目的就是传播技术,为农民服务。”
2017年,张军结识了种田大户张久成,老张光水稻就种了5000多亩,张军向他推广减少肥料用量的技术,施肥量可减少15%至20%。种田老把式却不敢轻易这么做,张军便选了10亩地作为试验田,向他传授技术与管理要点,施肥少了,产量不降反增,当年节约成本10余万元。
淮安市淮阴区三树镇种田大户张久成说:“他给我们的不单单是作物栽培技术,还包括土肥、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技术以及(解决)我们种植管理中的一些难题,我们在张军博士指导下,一亩地平均增产100公斤。”
10年来,张军年均指导培训大户1000人次,农户节本增收近两千万元。张军先后荣获2020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张军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们要结合生产实际,不断地去创新,给农户增加收益,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将以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为己任,为全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献策出力、贡献智慧。”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