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涛 退伍不褪色 换个“战场”再冲锋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3-08-04

  赵海涛,1980年生,1997年12月~2002年12月服役于武汉某部队,期间荣获5次优秀士兵称号、2次三等功。退役后自主创业,热衷于志愿服务工作。

  1997年,刚满17岁的赵海涛和家人提出了当兵的想法。家人虽然万般不舍,但还是尊重他的意愿。赵海涛这一去就是5年。

  ■克服心理障碍迎接挑战

  当兵前,赵海涛对部队的了解来源于影视作品和亲戚的描述,“帅”是他对于军人的全部印象。进入部队后,他的想法被颠覆了。早晚5公里训练、隔三差五野外训练,无论身体上还是意志上,赵海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磨炼。

  由于是空军侦察兵,跳伞和游泳是赵海涛的必修项目。提到第一次跳伞,赵海涛说,一开始很激动,等到准备跳伞时,才真正开始害怕。“降落伞万一打不开怎么办?”这个问题突然出现在赵海涛的脑海。恐高腿软的感觉让他至今记忆犹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他那恐高的心理障碍终于被克服了。

  ■抗洪一线为人民趟出“安全路”

  1998年8月,我国遭遇特大降水,赵海涛所在的部队被紧急派往簰洲湾抗洪抢险。当时,他们的任务是组织当地居民紧急撤离,同时负责将沙袋运往河堤。由于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赵海涛和战友身上的皮肤发白脱皮、磨烂。晚上,大家挤在又湿又热的帐篷里根本没法好好睡觉,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坚持了两个月,终于完成了抗洪任务。守护了老百姓的安危,赵海涛军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说,如果有什么话要和现在的年轻人说,那就是“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

  ■从军营走向创业“新赛道”

  2002年,服役期满的赵海涛回到了山东梁山务农。之后,他萌生了“改行”的念头,干过电焊工、做过仓管员,后来学会了电脑操作。凭借积累的工作经验,赵海涛在上海做起了钢材生意。有了一定积蓄后,他和朋友在太仓经营了一家洗浴中心,并且在浏河定居。

  虽然成了老板,但赵海涛还是事事亲力亲为。他说,可能是因为在部队养成了严谨踏实的性格,所以他做生意讲诚信。

  工作之余,赵海涛在家所在的复兴社区报名成为了志愿者,为邻居传达社区的消息、为小区里的老年人代买药品,等等。只要有人有需要,他都会义不容辞地冲在最前面。他说,部队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最大烙印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记者  沈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