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口:新四军从这里渡江北上

来源:太仓日报 责编:柏春芳 时间:2021-07-15

  白茆口湿地位于璜泾镇长洲村北侧,北面濒临长江,东面与崇明区隔江相望,是长江重要湿地之一。湿地景色优美、生态宜人,93岁高龄的高龙经常骑着自行车来这里散步看景,回忆也就此漫开:曾经这里是一片布满芦苇荡的滩涂,1945年抗战胜利后,新四军就是从这里上船,渡江北上的。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上下欢欣鼓舞。10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共产党为了制止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顺应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实现全国和平团结,决定顾全大局遵守协定,渡江北撤。

  “那时白茆口是个滩涂,具备良好的登船条件,1941年的一次撤退也是从那里登船的。”高龙说。当时新成立的太仓县政府积极响应号召,接应和组织部队从璜泾白茆口登船渡江北上。

  据了解,北撤前开展了征收公粮的工作。1945年10月,正是新粮新棉收获的季节,太仓县政府在何项、璜泾、三五区所属的28个乡镇征粮。各区以武工队员为骨干,积极分子为主力,组成许多征粮小组,深入发动群众,“他们喊口号宣传征粮的意义和政策,农民群众尤其有志青年深受鼓舞。”据说当时为了表示拥护共产党、新四军,出现了踊跃交粮的动人场面。至11月中旬,苏常太地区甚至超额完成了原定1000石粮食的任务。征收的粮棉也集中到白茆口下船,派武装押送到苏北,同时将部分粮食兑换成黄金并购置了一批药品,运往苏北。

  据史料记载,新四军主力北撤时,苏浙军区第二纵队五六千人于1945年10月15日至18日,分两批从浙东北上,先后途经太仓,特区工委、县政府组织发动群众热情接待,为他们安排食宿、落实军粮。太仓还组织了军民联欢大会,人民群众杀猪担酒,热情慰问子弟兵,军民之间洋溢着一片鱼水深情。

  同年11月,党政干部和地方武装开始北撤。北撤时,苏常太地区的党政干部、家属及武装共编成三个大队。太仓县为第三大队,大队长是县长浦太福、教导员是王瑞龙。11月上旬,太仓县部分干部、家属20余人首先从高浦口渡江北撤。11月中旬,在白茆口,太仓党政干部和武装人员近百人渡江北上。据记载,党政干部和武装人员北撤时,人民群众饱含热泪夹道相送,希望战士们早日归来。北撤的同志和送行的群众依依惜别,嘱咐留守的同志:“好好坚持,我们会回来的!”到了11月下旬,全县党政人员除留守人员北撤完毕。北撤中的太仓70余名地方武装人员编入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转战于苏北战场。

  如今漫步在白茆口湿地,只见碧水蓝天、飞鸟盘旋,岸边绿廊绿道连点成线、连线成片。高龙虽没有亲眼见证当时北撤的盛况,但解放战争胜利后,听说了不少生动的故事,看到今时此番美景,不由感叹共产党人的顽强与魄力,享受着当下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不由心生感激。他想:“红色”的脚印在今天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走得更加坚定了!(见习记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