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粮”辰美景,让“大国粮仓”载满“大国底气”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12760.1万公顷),较2021年底净增加约130万亩。耕地面积的增加体现了我国坚持农田姓“农”,确保农田性“良”的坚定决心,耕地面积只增不减,让“大国粮仓”载满“大国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不断筑牢大国粮仓根基,才能切实端好“中国饭碗”,守农心、筑农梦。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把土地资源保护好,才能保证粮食生产产得出、产得高,粮食供给供得多、供得优,确保耕地质量与效益的双提升。为此,我们当以“咬定耕地不放松”的韧劲“保护18亿亩耕地”,严守安全红线不动摇,坚守发展底线不放松,将国家粮食补贴、农业保险、最低粮食收购价等好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强化耕地清理腾退和常态管护,摈弃粗放型发展方式,算好“长远账”。
稳住耕地“压舱石”,需坚持藏粮于地,对违建行为严肃查处,对乱占耕地、破坏耕地、违规变更土地用途的行为“零容忍”,坚决遏制新增“非农化”“非粮化”土地侵占问题,始终把耕地保护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真正做到“良田粮用”。与此同时,做好土地规划,加强坡耕地综合治理和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通过系统治理和有序开发,将土地资源盘活,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扩大耕地供给,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把科学技术成果用在土地上,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人工智能识别、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让春耕时节有“良种播撒”,田间管理有“智慧大脑”,防灾监管有“智能耳目”,搭上“科技快车”,在大地上写实“藏粮于技”的篇章。数字技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引擎”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可控化、智能化水平。选育优质品种实施“种业振兴”,引进先进农机具旋耕机、施肥机等,让无人机、植保机、智慧灌溉施肥系统走入田间地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让科技走向田间地头,利用云计算、5G等信息技术实现数字赋能,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靠技术”,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耕地的治理效能,让“科技兴农”的美好愿景成为民生实景。
保护耕地绝非小事,一面连接着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国战略,一面连接着广大群众的共同富裕。锚定重“量”也重“质”的目标,我们要加强对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质量安全水平,让“大国粮仓”载满“大国底气”,让“农业强国”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新闻中心
更多- 集聚近150家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太仓竞逐人工智能产业新赛道
-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