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些冬时令的淮扬菜被列入非遗
“春有刀鲚,夏有鮰鲥,秋有蟹鸭,冬有野蔬”,淮扬菜以时令性著称,有着逢时而食的讲究。在冬季,应季野蔬便成为淮扬菜的首选食材,其中,不少秋冬时令的淮扬菜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冬天,田间野蔬别有风味,从古至今,野菜都是淮扬菜冬时令的重要食材。元丰七年十二月,苏轼与好友游历盱眙南山,品着雪沫乳花似的茶,伴着山间嫩绿的春盘素菜,留下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淮扬菜冬季时令菜的制作中,冬笋的使用频率最高。
江苏宜兴是产笋胜地,冬季的笋子肉质肥厚。苏轼喜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爱吃脆嫩鲜爽的竹笋,曾写过很多与笋有关的诗歌,如“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残花带叶暗,新笋出林香”。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将嫩笋与猪肉同炖,创制出名菜“腌笃鲜”。

腌笃鲜
2009年,腌笃鲜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腌笃鲜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蓝星云说,宜兴的腌笃鲜好吃,主要在于笋的鲜嫩。宜兴的竹笋成熟期要比闽浙晚一些,吸取阳光、雨水和营养更充足,鲜嫩中还有一种醇厚的质感,因此吃起来更加脆爽。他提醒大家,腌笃鲜里用的笋,不能预先焯水,也不能煸炒,将腊肉用水煮到八分熟后捞起,再将笋放进腊肉汤里煮,这时,笋有了腊肉的咸香味,同时保留了清香的口感。
淮扬菜狮子头也是一道包含冬笋的名菜。江南气候湿润,肉类不好保存,一到冬至前后,家家流行腌咸猪肉,新鲜的笋子配上冬日的咸肉,做成的经典淮扬菜狮子头,在冬日里独树一帜。2018年,淮扬菜狮子头被评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狮子头
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岱明介绍说,狮子头源自隋唐,盛行于明清。“真正的狮子头是一刀不剁的,用咸肉、火腿、蹄髈、冬笋,配上成形的狮子头,倒入一锅高汤小火慢煨,让异常新鲜的笋子和蓬松有味的狮子头在烟火中抱团,肆意的香味让人心醉。”
高岱明认为,狮子头体现了淮扬菜“清鲜平和、本味本色”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厨师的精心调配和耐心等待,这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慢工出细活”的体现。
此外,蒲菜也是淮扬菜特有的食材,在淮扬菜中,甚至有“无蒲不成席”之说。

蒲菜
蒲菜通体洁白,质地脆嫩,入口清香,似有嫩笋之味,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蒲儿菜”。天妃宫蒲菜烹饪技艺还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技艺传承人陈克诚介绍说,淮安蒲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南宋梁红玉抗金故事里的“抗金菜”、吴承恩《西游记》里的蒲根菜、明代顾达笔下的“思乡菜”等。陈克诚说,天妃宫蒲菜的食材选择非常讲究,选用淮安区萧湖、勺湖、月湖淤泥中采得的蒲茎,截去根须,剥去外部绿色的叶片,只留取一尺长短的内茎,这样的蒲菜洁白如玉,肥嫩清香,生食鲜嫩多汁,熟食爽嫩柔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