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南京小西湖片区:原住民+“微”保护,还你一个记忆中的老城南
交汇点讯 蜿蜒的街巷、古朴的江南民居、精巧雅致的庭院……谁能想到,古城南京这段氤氲着历史风情的街区,原本是老旧破败的棚户区。通过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改造,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实现了老旧城区的“逆生长”。4月23日,“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小西湖片区,探访老城保护令人耳目一新的路径方法。
在小西湖片区外沿的马道街旁,有几处由老民居改造而成的咖啡馆、甜品店,古旧中透着时尚与新潮,吸引了不少游客进屋落座。作为南京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的改造一改过去老城区改造“大拆大建”的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政府告别完全主导权,建设方、专家、居民等多方坐下来,协商着一起办,愿意走的走、愿意留的留。
“2015年相关部门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的时候,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像以前一样大拆大建,采取了适当的规模和合适的尺度进行修缮。”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黄洁讲述道,“专家和居民们一起商量,最终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改造模式,找到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这样一条保护的新路径。”
方案商定之后,改造顺利开展。在马道街29号,施工方首先在维持老屋原有结构和样貌的基础上,利用钢网对关键部位进行加固,相当于给砖房添上了一副“钢骨骼”;堆草巷31号原本阴暗狭小的单间房里,不仅划分出独立的厨卫、卧室,还搭起了一个小小的复式阁楼,不仅让使用面积翻了将近一番,也让整个屋子洒进了更多温暖的阳光。同时,整个片区设置了地下综合管廊,所有的给排水、电、网络、煤气全部通过管廊接入居民家中。
“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402户选择留下,腾出的空间引进精品民宿、餐饮、虫文馆、顾业亮大师工作室等新业态。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游客热衷的网红打卡地。”正如黄洁所言,如今小西湖片区相当数量的老屋改造已告一段落,原本发霉剥落的墙壁、乱成一团的私拉电线、斑驳腐朽的地板都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的墙壁和现代简约的装潢。同一个小院里的老邻居当中搬走了三户,腾出来的三间房改造成了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这种别出心裁的“共生院落”,让原住民与工作室在同一屋檐下,共做好邻居。
老居民和老建筑、老街区一样,既是历史的馈赠,也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迭代更新”的小西湖片区如今已初现端倪,原汁原味的老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未曾改变,老城南原住民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也得到了保留。“老城南是南京的根。要在城市改造更新中留住传统、守住记忆,才能更好地让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黄洁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陆威/文 王悦谋/视频
新闻中心
更多- 2025年(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太仓分会场开幕式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会举行 向海内外英才发出诚挚邀约
- 我市出政策、搭平台、优服务,助力民营企业融入全球经济 为民企出海“把航定向”
- “低空经济+美丽经济+电商经济”三箭齐发 港区瞄准港产城融合“靶心”发力
- ☑长三角(太仓)国际果品交易市场项目启动 ☑东南亚进口水果项目签约 进口水果将抢“鲜”登陆太仓
- 汪香元带队开展高温慰问活动 为一线劳动者送“清凉”
- 以沿江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口,推动“港口流量”变为“经济增量” 高新区港航项目蓄势崛起
- 中新智地产业园推进“工业上楼”,楼上厂房承重达1000公斤/平方米,入驻企业可租、可买,也可先租后买—— “孵化器”赋能璜泾“智造矩阵”
- “领头雁”项目驱动乡村振兴“加速跑”